首页 » 电影 » 动作片 » 007:大战皇家赌场正片

简介

马丁·坎贝尔 丹尼尔·克雷格,伊娃·格林,麦斯·米科尔森,朱迪·丹奇,杰弗里·怀特,吉安卡罗·吉安尼尼,卡特琳娜·莫里诺,西蒙·阿布卡瑞安,伊萨赫·德·班克尔,加斯帕·克里斯滕森,伊万娜·米利塞维奇,托比亚斯·门基斯,克劳迪奥·桑塔玛利亚,SebastienFoucan,马尔科姆·辛克莱,理查德·塞梅尔,路德格·皮斯特,约瑟夫·米尔森,达尔文·肖,克雷蒙斯·施伊克,汤姆·查本,乌尔巴诺·巴尔贝里尼,周采芹,拉扎 动作片 英国 2006

据说一到007销量不好的时候,就请马丁坎贝尔出山捉刀……

马丁坎贝尔塑造的007形象,从直观感受来说,很有电影工业商业大片的效果,再有就是方便非英国观众理解。

比如:剧照来源:豆瓣(https://movie.douban.com/photos/photo/2152715323/)

这一段的剧情是007利用手机GPS定位追踪——反派小boss亮相、马仔登场——007追赶马仔——马仔进入使馆寻求庇护——007闯入使馆。

原著小说是没有这一段内容的。马丁坎贝尔改编的时候则用了这一段:Remember, remember, the Fifth of November Gunpowder treason and plot I see no reason why gunpowder treason Should ever be forgot[1]

在MI6的M(也就是007的上司)看来,就成了:

预定的经典“警察抓小偷”桥段,眨眼变成“‘恐怖分子’闯入大使馆射杀寻求庇护的‘平民’”的狗血镜头。而且更狗血的是M作为一个政府部门领导,还要出面证明‘恐怖分子’是自家雇员——且不论他们打算如何证明‘平民’才是恐怖分子[注1]。

至于这段剧情的拍摄,感觉扮演马仔的小哥弹跳能力不错,腿脚灵活,不然怎受得了如此这般折腾。

再如女反派登场:剧照来源:豆瓣(https://img1.doubanio.com/view/photo/l/public/p1823596709.jpg)

开口就是”I'm the money"(对比天幕危机:Money Penney "take the bloody shot")

这里将一个99年的问题向大众铺陈展开:

金融反恐。 在影片中,具体涉及内容包括,女反派向恐怖组织通风报信,协助恐怖主义活动,最后甚至铤而走险,有预谋有计划地盗取公款、向恐怖组织提供资金协助。

这里的重点在于争议与情况复杂性:

007:皇家赌场最后以007追回公款落幕,言下之意:

对于政府部门来说,原定“顺藤摸瓜抓住恐怖分子逼问情报”的计划,最后变成了弃子被杀是恐怖分子的计划,我们(反恐部门和情报部门)则令这一计划如期实现了; 恐怖分子的目的就是攫取资金、令情报机构陷入小幅混乱;让线索断开,令政府陷入信息瀑布,无法追查恐怖分子的行踪——而我们(情报部门)的行动则正中敌人下怀; 感谢上帝,没有令事态演变为政府调拨公款‘资助’恐怖分子的复杂局面。

这样的结果是影片中MI6、M和她的部下能够接受的么?

电影本身并没有给出答案。但从全篇剧情来说:

恐怖组织:旧罪不明,又添新罪;女反派:在自己的罪里死

正方:国际合作。007:新手,敌人确实被消灭了,但他也添了不少新罪

媒体宣传跟影片实际内容有时候存在一定偏差。

比如《皇家赌场》小说,写于冷战时期;而改编电影,表面上在围绕欧美-东欧国家铺陈剧情,实际则是旧瓶装新酒,面向不特定观众国际反恐的问题。

个人认为,剧本编写难度还是很大的。

我们生活在恐怖主义威胁中。

大使馆段并不是单纯的卖巧,而是如果不用"Gunpowder, treasom and plot"这一个近乎英国常识的历史来讲开篇,到后面你很难再往下讲反恐,很难讲为什么看似完全符合流程(注意这里的用词:看似)、完全不接触现金钱款操作的转账操作,实质是在向恐怖主义者提供资金协助,很难看清楚女反派“营救被绑架的男友”这一看似正义的目的背后的向恐怖分子妥协,利用职务便利,为有组织犯罪活动、恐怖主义性质活动提供帮助,知法犯法的本质。

在一部分人的思维定势中,恐怖分子的标准形象是“黑巾蒙面、手持AK47,嘴里说着含混不清的方言”。然而实际情况是,恐怖分子可以是臀翘胸大性感火辣的“平面模特”,清纯可爱天生丽质的“幼颜偶像”,西装革履举止得体的“商业精英”……他们的身份、人脉、地位光环背后,是有组织、周期性地、有计划地、步调一致的单独作案或小范围有组织犯罪。

再就是,安全神话。

监控室、手机GPS等常规监控、安保设备的安全隐患(影片中是007出手观众在边上看着,而实际生活中,且不论有国家背景的黑客攻击——来自恐怖组织对监控设备的攻击,我们的安全防范是否到位?这就是影片给我们提出的问题)。老问题,安防,年年讲,月月讲;新问题,恐怖主义活动。

媒体传播效应。

你真的看懂了么?我只敢说我没看懂。

比如这部电影中个别“混血版本的美式幽默”(美国黑人小哥run out of money段、和弃牌段),不明其意

最后,回到电影。

《007:皇家赌场》电影改编版的优点,新老观众共赏;

缺点,则是单位时间内信息量大、信息层与层之间交错,不易区分[注2]。

看点,007: skyfall里强调的比较明,这里不详述。

但不论是哪一部007,哪一位编剧,哪一任邦德哪一位邦女郎,它们都说出了观众们的心声——

I don't understand women

也许这是除了loyalty, faith, believe之外,007能延续百年的原因吧。

[1] https://www.thesun.co.uk/news/4705508/remember-the-fifth-of-november-rhyme/

注:

【注1】这段剧情引出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打击恐怖主义的国际合作。 这里仅谈论电影,不班门弄斧,感兴趣可自行查阅:公认的国际公约对恐怖活动和恐怖分子的界定;真实场景的复杂性;不同文化背景的国家对恐怖分子的政策差异:具体地,欧美和中俄反恐政策的差异。【注2】从电影拍摄手法来看,我更倾向于认为,《皇家赌场》的剧情是按无神论的方式来展开的。至于按有神论中一神论的方式展开,反恐/特工电影会如何剪辑、剧本如何借助人物对白展开,可参考丹尼斯·奎德主演的电影《Vantage Point》(2007)。实际的反恐宣传,不可能不涉及宗教内容。有神论无神论两种叙事方式(配合电影剪辑),单从普通观众观感来说,各有优缺点。按一神论的方式展开,可能在多神信仰者看来不易理解(比如他们基于自己的信仰,可能认为同一圣灵的运作是“不同神灵的启示”);按无神论的方式展开,普适性似乎更强,但不注意观察,没有经验的新手观众很容易忽略反恐活动中宗教因素的作用(有时候它是决定性的,有时候则是非决定性的)。这里是根据007的一贯主题,从统计上猜测,从剪辑方式和剧情内容上推断“它是按无神论的方式展开的”。

@《007:大战皇家赌场》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