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电视剧 » 国产剧 » 给我一个十八岁第05集

简介

丁伟 郭麒麟,王嘉宁,孙伟豪,方川,梅婷 国产剧剧情 大陆 2018

原创: 彭源

若用一种感觉来描述对《羞辱》这部电影的观感,我一定会选择阿拉伯咖啡。当咖啡刚入口,尚未流入食道时,苦涩会包裹住整个舌头,仿佛心都泡在苦海里。等它进入腹中之后,等待少许,唇舌间便充满了一种混合着可可豆和尼罗河水的香味。那种感觉,能让人的心里甜上一年。

一根水管引发的案件

电影主角之一的托尼是一位四十六岁的黎巴嫩基督徒,他和怀孕的妻子经营着一家规模不大的汽修店。两人生活虽不称不上富庶,但和生活在这个国家的许多人相比,譬如巴勒斯坦难民,他们的生活真的很幸福,尚未出生的女儿为这份平淡的小幸福增添了更多色彩。可是不幸往往就偏爱这种家庭,喜欢出其不意地到来。只是托尼家的不幸和别人有些不太一样,因为它来自另一个不幸的人,一个巴勒斯坦难民。

亚西尔是影片的另一位主角,那位给托尼一家带来不幸的难民。他是建筑公司的包工头,虽然是非法雇佣,但因其为人正直、工作效率高,所以谋得了这份工作。某天,老师傅在工地附近工作,不料被托尼家违建的排水管排出的废水淋到了身上,于是上楼把此事告诉了这个基督党的疯狂信徒,希望事情能合理解决,无奈托尼像个倔驴般油盐不进。无法,亚西尔便依着以往的脾气,自作主张地把排水管整改了。托尼发现后,二话不说,拿着锤子把新水管砸了个稀巴烂,并顽固地认为自己受到了羞辱,只有老难民亲自道歉才可原谅。

悲剧,便由此生发出来了。此刻,阿拉伯咖啡只刚刚触到唇边。


拳头与法庭

和天底下的老头儿一样,亚西尔是个不肯轻易说道歉的人。托尼也和天底下的年轻人一样,从不愿轻易认输。于是,当经理带着亚西尔来到汽修店,让他给年轻人道歉时,他自然是紧闭双唇,不愿开口。这位年轻人可等不了,说了许多难听的话,只想不到最后一句“我希望沙龙把你们全部铲除。”彻底激怒了这个老头,一记拳头重重落在了这个年轻人肚子上。

这记拳头把托尼送到了医院,也把亚西尔送到了法庭。只是年轻人是被人抬着去的,老头儿是自己主动去的,已经没人会怀疑亚西尔的正直和善良了。

骄傲是年轻人和老人的通病,所以第一次开庭时,两人都没有请律师,自以为胜利唾手可得,结果各自都缺乏合理而有力的证据,只得等待第二次开庭。

吃一堑,长一智,第二回进法院时,律师登场了。众所周知,律师是天底下最不知耻的人,为了取胜可以不择手段。假若原、被告律师恰好是一对父女,那这场审判更好看了,毕竟内战远远比外斗有意思多了。托尼和亚西尔便陷入了父女恶斗之中。

一切都在正常进行着,只是黎巴嫩基督徒和巴勒斯坦难民打官司,陷入政治的纷争实在难以避免。这似乎是宿命,人不可更改。

不多久,老父亲开始不顾情面地将亚西尔的历史如幕布般缓缓掀开,同时阿拉伯国家内斗的痛苦回忆也随之被揭开,毫无保留地展露在世人面前。这种感觉就像刚结痂的伤口,不情愿地被人撕开,然后还要经受阳光的炙烤。对一个正直的人来说,这实在是太痛苦了。亚西尔和托尼都心里经受着煎熬。

在律师的煽风点火下,两人的案件点燃了法庭内外巴勒斯坦民族主义和黎巴嫩民族主义的热浪,抗议、骚乱、游行又一次上演了。最后连总统都来劝和了,可惜,肉食者从未关心真正的正义,他们要的是不过是稳定的权力和地位,他们怕动荡和内战,不是热爱土地上的人民,而是担心自己失掉手里的权力和金钱。所以,亚西尔的老板可以在媒体面前,不露愧色地说“我们支持巴勒斯坦人”,毕竟这始终是阿拉伯国家最大的政治正确,自然要趁此笼络些人心、骗取点选票,然后转眼可以把他立刻辞退。的确,和工人一样,资本家也是没有祖国的。

吃人血馒头的建筑公司老板

人血馒头的确很香,所以周围总是飞满了苍蝇,没人能赶走它们。

到这儿,咖啡正在唇齿间流动,苦味开始蔓延了。


善的冲突

第三次庭审前,两人和这个社会一样都面临着煎熬。

总统劝和无效后,两人各自开车离开。老难民大概真的很穷,开来的破车半天发动不了。目睹此景,车已经开出不少的年轻人又回来了,下车帮打了自己一拳的人修好了车。亚西尔在托尼离开后,露出了难得的笑容。一个半辈子都在与生活斗争的人,笑容在他脸上是不轻易可寻的,但是善良的心总是能发现到另一颗善良的心。

半夜痛哭后的托尼在修理店迎来了亚西尔。和上次不同,这次换亚西尔骂人了,托尼也自然地把拳头送给了他。不过两人心里都已懂了对方的意思:以拳为始,以拳为终。

黑格尔说,悲剧就是善的冲突。幸好,两人在悲剧诞生前就感受到了对方的善。

此刻,咖啡已经入腹,嘴里残留的点点苦味与可可豆香味混合着,如海浪般冲击着人心。

被侮辱为叛徒的托尼

两个故乡

从拥有记忆开始,直到死亡来临,我们始终拥有两个故乡,一个是由脑中残存的碎片化记忆为原料,离乡后不断用想象加工、塑造而成的故乡;一个是真实存在着,每时每刻经受时间冲刷的故乡。

唐朝诗人宋之文在《渡汉江》里写道:“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这首诗便是对两种故乡态度的真实写照。

的确,故乡在时间上离得太远了,我们心中不免害怕,当想象与现实直接发生碰撞,甚至冲突,最后会无所顾忌地打破头脑中费了数十年功夫塑造出的故乡景观,就算年少记忆中的故乡如阿拉伯咖啡那般苦涩,真实而久久未见的故乡如阿勒颇的牛奶般香甜。


遗失的世界

“不要问我从哪里来,我的故乡在远方。为什么流浪?流浪远方,流浪?”

—歌曲《橄榄树》

故乡本身就是遗失的世界,由此想象才能发挥发挥它的作用。但若被世人遗失太久,故乡便会消失不见,最后成为想象中可望而不及的远方,所以我们只能流浪远方。

巴勒斯坦和黎巴嫩,一个被外敌入侵,失却国土,一个不断内斗,兄弟阋墙,发生在两片土地上的战争不仅造成许多政治意义上的难民,也留下了无数像托尼和亚西尔这样失却故乡的“记忆难民”。

三次中东战争之后,无数巴勒斯坦难民的真实故乡已经不存在了,他们只能生活在约旦、黎巴嫩、埃及等等名为“兄弟国家”,实为异域的地方,第一代难民是幸运的,他们还能带着对故土些些回忆的养料活下去,第二、三代乃至四、五代难民,他们是这般不幸,只能从前辈口里获得对故乡的片段了解,并且它已经是夹杂了无数想象的虚拟景观。时间愈来愈久,想象的累积让故乡成了更为虚幻的异域,真实的它已经遗失,无法寻得了。就像今日的巴勒斯坦,除了用遗失的世界来形容它,已经找不到更加合适的词了。

亚西尔便是他们中一个带着记忆生活的人,一个脑袋还活在遗失世界的人。他一直不肯给托尼道歉,是因为不愿意向现实妥协——巴勒斯坦解放几无可能,难民回归遥遥无期。是啊,一个坚定的理想主义者,一个誓言为巴勒斯坦解放而奋斗终生的战士怎能轻易低下头颅认输呢?从这点来看,他还是个年轻人,毕竟太多阿拉伯人都已经妥协了。反过来看,他也真是一个糟老头子,脾气倔,守旧,死守着回忆而不愿意去让想象去塑造新的故乡。

故乡在别处大多数美好的,但对托尼来说,对故乡是带血色的,是不可回忆的。因为不可回忆,所以想象能发挥的作用不多,但问题是,保留着的回忆难道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构成崭新、与现实也相去甚远的想象异域么?显然答案是否定的,此时想象发挥的作用不在于塑造新的景观,而在于保持旧的景观来与时间相对抗,这本身也是想象的作用之一:用不增添景物的静态景观对抗动态的时间。

到最后我们发现,亚西尔和托尼实际上是同一个人。他们内心善良,为人正直,脾气有点顽固,都因为对故乡记忆有着不可言说的留恋和坚守,而陷入了无穷的痛苦之中,成为了生活的弱者。唯一不同的是,亚西尔是外部环境迫使他只能成为“记忆难民”,托尼是自己主动选择而已。

亚西尔和托尼两人虽然如葛朗台守钱财般守着生锈了的记忆,但又不愿意去探访那个遗失的世界,试图保持着作为一个人的尊严。这种“近乡情更怯”的情感是懦弱么?不尽然,这种“胆怯”里天然有一种对母体文化的尊崇,有一份对故乡人民的深爱。就像电影里表现的那样,托尼终究回到了达穆尔。目睹故土,他露出了久违的笑容,自然而亲切,血色的回忆也随风而逝。

托尼想象里曾经美好的故乡


真正的死亡

在电影结尾,法官最终宣判亚西尔无罪,两人在法院门口相视而笑,真有“渡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的意味。那一刻,真让人觉得,阿拉伯民族主义似乎还有一些希望,阿拉伯人的团结并非天方夜谭。

只是,时间能等待亚西尔和托尼和解,却难以等待阿拉伯国家间的和解与团结。当有一天巴勒斯坦被全世界的人都遗忘了,不再有人像亚西尔这般抱着苦涩的回忆过活时,故乡的定义是不是要发生某些改变呢?那时,故乡不仅成为了想象的异域,也已变成真实的异域。

失去了记忆,人和故乡都会走向真正的死亡。

这一天已经不太远了。


更多资讯请关注公众号中东流浪站

@《给我一个十八岁》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