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电视剧 » 国产剧 » 戏说乾隆第30集

简介

范秀明 郑少秋,赵雅芝,江淑娜,周庭坤,张庭 国产剧 中国台湾 1991
{if:" 即将步入2020年的时候,我在看拍摄于1990年的《戏说乾隆》,看得七情上脸,辗转多思。每次听到主题曲的那句“山川载不动太多悲哀”,我总在想那到底是什么样的悲哀。\r一、爱怜\r\r 赵雅芝一人分饰三角无疑是《戏说乾隆》的一大特点,剧中的程淮秀、沈芳和金无箴各自的结局都遵循了自己的选择,这在剧中的封建王朝背景下是足以令人欣慰的。\r 她们三位中,我印象最深也想了最久的是第二段以沈芳为女主角的故事。就观感而言,淮秀英气,沈芳灵气,无箴秀气,三女之中沈芳的微表情变化最丰富灵动——这也是她小女儿情态的体现。就情节而言,这一段情仇交加,戏剧冲突很强:因文字狱家破人亡的孤女,欲刺杀皇帝以报仇,寻仇途中偶遇了以“四爷”身份微服出巡的皇帝,两情相悦;真相大白后,复仇女刺伤皇帝,又对着他泪眼盈盈,血债情债纠缠不清。\r 从编排的深度看,第二段故事里有一节白日梦般的幻象,配上大臣吟的诗,就像个谜语,堪称全剧最引人猜测解读的地方。由时间的广度论,这段故事余音绕梁:在女主角沈芳的戏份结束以后,故事以及故事中的情感还在男主角的言行中延续并发展。 所以若要探究这段故事,不妨顺着四爷对沈芳的情感变化窥探一二。\r 四爷对沈芳,大体是既爱又怜,爱与怜互相促进;除此之外还有持续不断且逐渐加深的亏欠与歉疚。与沈芳分别后,四爷有憾,甚而遗恨。\r 起初,四爷怜的是沈芳背负血债且孤身讨债,爱她美丽聪慧,个性鲜明,人还有趣——风趣和情趣。这个故事里出现的诗词,如果说“圣主朝朝暮暮情”指向四爷和沈芳的爱意之深,那么“奴为出来难,教君恣意怜”则是四爷的怜惜之切。具体到沈芳的身上,“出来难”可以理解作她常年将报仇当作头等大事,在血仇的阴影下,甚至面对爱情也不敢和不能随心享受;四爷对她的感情越深,就越希望将她从报仇的泥沼中解脱出来。\r 当四爷得知沈芳要寻的仇人其实就是自己,他即开始感到亏欠;同时,四爷要避免沈芳与可能造反的怒族头人往来,于是一路上他不得不对她有所隐瞒,甚至欺骗。虽然是形势所迫,可四爷既深知沈芳完全信任他,自然存了一分愧疚。他最终没能留住沈芳,这愧疚便算是永远也补不上了。\r 不光如此,四爷的愧与憾还在分别以后越来越深,直至成为他抹不平的一个痛处,因为他会回想沈芳待他的好——比如在热河,她一听说他被围困,立刻赶来排危解难,又比如在怒江,她生他的气,气急败坏的关头听他说要赌咒发誓,她立刻心软,捂着他的嘴急急阻止。\r 这些好,都源于沈芳对四爷的感情。沈芳孤身流离,饱经沧桑,固然不再单纯,却有至为纯粹的情感——这其中有一部分可归因于她的父母:沈父被赐毒酒,沈母怀着爱与希望选择同赴黄泉。对待感情,沈芳既向往又担忧,怕投入感情会耽误她报仇,怕自己受情缘所累,她甚至还说“明知不是伴,事急且相随”,但无论如何,她还是毫无保留地爱进去了,而且爱得纯粹又热烈。 她的种种难处和担忧,四爷都是知晓的,所以当沈芳从他的视野里消失后,他再想起她在怒江的山水间笑着对他说“我欠你的啦”——她说自己欠了情债,主动将自己置于欠债者的角色中,也就意味着她等着他来讨债——他的歉疚与遗憾恐怕更甚。\r 分别以后,皇帝说做人做事都要留些余韵才好,这看似是想开了沈芳的远走与他们在怒江的分别,实际上也很可能是自欺欺人之语:第三段故事里皇帝初见金无箴,立刻想起长着同一张脸的淮秀和沈芳——此时出现的画面是英姿飒飒的淮秀和泪眼盈盈的沈芳。沈芳在他面前娇笑或娇嗔的状态其实远比她流泪的时间长;而皇帝心中那个流泪的沈芳则映照着他的爱怜与憾恨——那也是他面对她最感怜惜、最痛彻心扉又最无力的时刻。如果他真的看开了放下了,认为他与沈芳的往事留下的是余韵,那么他应当想起的是笑着嗔着的沈芳,而不是那个哭泣的她。\r 无箴的故事不止一次描摹皇帝对淮秀和沈芳的情感。当被问及淮秀,皇帝说“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提到沈芳,他说“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r 四爷与淮秀是没有遗憾的。淮秀爱的是江南的四爷,她清楚地意识到自己无法融入皇宫,如果留在皇宫,可能未来的种种冲突会消磨她和皇帝的感情,甚至可能让她和四爷在江南的记忆都消散殆尽。如果世事难全,不妨永远地珍藏记忆,只要将记忆里的人和现实中的人一分为二地看待,就可以随心所欲地尽情回忆。他们爱过哭过,虽然离别的时候撕心裂肺,但以后回想时尽是往昔的美好,也未尝不是一种好的结局。从此,在淮秀的心里,四爷永远是淮秀的四爷——淮秀也永远是四爷的淮秀,是盐帮的仁义大哥,独一无二;紫禁城里的皇帝只是一段前尘往事的故人,但不是她的爱人。他们之间隔着庙堂,隔着江湖,所有的想念会化作彼此遥远的寄托。\r 四爷与沈芳不光有憾,还大有“此恨绵绵无绝期”的发展趋势。皇帝一直都没有真正放下他与沈芳的往事,但他有意回避这个事实。第二段故事末尾,回到紫禁城的一行人再谈起沈芳,皇帝说自己没有想她,春喜则说他眼角眉梢都写着想念,皇帝闻言怅然。这明显的自相矛盾不过是他又一次将假话当真话说罢了。倘若真的不想,又怎么会在批奏折的间隙突然说一句“我欠沈芳的”。只是他不愿意面对不经意的回忆,因为当时的笑回忆起来都是泪,从前的蜜意在回忆里只会加剧痛苦,他的回忆既然充满痛与涩,也就让人不愿再将相思化作灰了。\r 四爷可能偶尔会和春喜等人提及统领盐帮的淮秀,忆她的英武、果决、灵秀和担当;至于沈芳,他大概是不会主动提及的。他对沈芳有情,有愧,还有憾,所以他不忍想,不敢念。或许,他会将这一段往事埋在心底一个不可触及的角落,任它与时光一同沧桑。\r 天若有情天亦老。二、梦醒\r “四爷”和“皇帝”两个身份的此消彼长贯穿全剧。淮秀的故事中,可能九分是四爷,一分是皇帝;到了第二段故事,两者五五开,“四爷”和“皇帝”这两个身份平分秋色,相互斗争,由此激发的矛盾也最突出;至于无箴,她面对的始终都是紫禁城里维护宫廷秩序与道德的皇帝。 \r 从三女的背景来看,沈芳是离宫廷、离“皇帝”身份最近的。她来自书香门第,自幼接受良好的教育,只是父亲获罪后家中骤变才流离失所。她的眼界、才识都与宫廷接轨,按照原本的生活轨迹,她是有可能嫁入宫中的。曹大人吟诗时出现的画面是着宫装的沈芳和穿龙袍的四爷,也可视作是在暗指沈芳的出身与皇宫最贴合。这画面看起来是曹大人的想象,但连曹大人都想得到的宫闱情景,皇帝又岂能完全没想过?直到最后,沈芳口口声声要报仇讨债,皇帝还提出要带她回宫。至于最终未能成行,既因为沈芳当时口头的拒绝,更在于沈芳进宫与否,已远不止是关乎感情的事情。\r 这也不妨以淮秀作为参照。淮秀是江湖中人,从小在盐帮跟着“粗汉子”们打杀。可当她奔赴京城想进宫见皇帝,太监、宫女、老大臣这些皇帝微服出巡的同行者对她进宫持默许甚至鼓励态度;而当沈芳离开时四爷本作势要追,他们却跪在两人之间说“皇上请回”进行劝阻。\r 沈芳身负血债且表现得尚对报仇有执念,固然令人担忧皇帝真将她带走是否安全;可皇帝已为沈父平反,她报仇的立场也就不复从前的坚固。仅仅这一个因素不足以让皇帝停住脚步。\r 真正横亘的天堑是皇帝对沈芳的没有底线的怜与疚。\r 本来天子天威,皇帝只有在极少的时候会罪己,承认自己施政的过错,遇到沈芳以后他重查了沈父一案,为他平反,已是容易引发争议的举措。\r 更何况他当着一众官兵的面先是空手接白刃,双手染血,接着又言明自己不再还手也不防守,任由沈芳来寻仇。不论沈芳刺或不刺,皇帝愿意为她舍命的态度很明确。\r 这种态度在皇帝的臣属看来无疑是极危险的信号。皇帝是明君,是要缔造盛世的圣主,他的臣属为他保驾护航,守护盛世和圣主。为臣之忠,既在于查补弊政,也在于劝谏君主作选择时以国事为重。\r 所以在怒江,作为臣下的春喜和一众人一起跪地劝阻皇帝;回到紫禁城后,春喜作为皇帝的知心伙伴,作为与“四爷”朝夕相处的随从,却说假如是她,她当时会去追沈芳。这是在体察与理解四爷的感情。皇帝有不同的身份,皇帝身边的人也随之有不同的身份。\r 从更阴暗的角度想,如果当时皇帝执意去追沈芳,在场那些刚经历了大庙搏杀的官兵会对他失望。就好比马嵬坡前的唐明皇,威信尽失的天子无法掌控局面,也无法预计是否有更大的祸端。所以当其时,恐怕只有不追才符合政治正确。\r 人们吟诵《长恨歌》和《菩萨蛮》,赞颂似云似雾的爱情,可拨开爱情,剩下的是山河破碎亡国亡家的疮痍。就四爷而论,他是要做圣主的,也欲同揽江山和美人。可如果圣主的朝朝暮暮情和“恣意怜”会引向圣主不圣的后果——哪怕只是可能发生的情况,那便只能割弃。四爷把握不住他和沈芳的这段感情,或者说,他对身处这段感情中的自己没有十足的把握。皇帝是不能冒险的,那便只能绕过凶险。\r 沈芳的存在和“皇帝”身份的存在互斥,她自己对此也有清楚的认知。她说,“或许我不会再见到你,是吗,四爷?”这个问句的一层隐藏含义在于,沈芳不认为自己掌握了见或不见的决定权。她已经在众目之下刺伤皇帝,完全可以被归作“祸水”,甚至可能往后皇帝即便有心再找她,也会面临重重阻隔。假使他们真的能再见,那时皇帝一定是以马贩子四爷的身份出现。\r 在与沈芳相处的时间里,四爷惯于把真话当假话说,把假话当真话说,可当他说“如果我真的是马贩子,那该多好”的时候,他是真心实意的。\r 从这个角度看,皇帝和沈芳的分别并非缘于皇帝自己说的“留余韵”,恰是因为他们羁绊太深。\r 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四爷从未忘记过淮秀和沈芳,但因为他是皇帝,所以不能随心所欲,也就必须要和她们作别。不能相见只能相念,又或许,连想念都不敢轻易开头。\r 三个故事的女主角都因为皇帝的身份远走,她们与皇帝的情缘也就此成了往事。爱没有灭,但若要长相伴,需要顾及的不只是感情。\r 皇帝潇洒吗?他让那么多人的生活充满遗憾,他自己的生活也不乏遗憾。\r 潇洒的只有四爷。\r 全剧没有哪一段故事以美满为结局,但也算不得悲剧。因为生活的轨迹原本就应如此。三、交错\r 除了演员的精彩演绎与大好河山实地取景的质感,《戏说》的精妙台词与音乐也是它时隔多年还令一些人难以忘怀的重要原因。可惜编剧和作曲都已作古,当下观众、听众也只能欣赏他们留下的作品,而无法获取更多对这些作品的阐释与延续。隔着近三十年的时间看这个电视剧,我总感受到时间带来的无可奈何。\r 说来我特地补这么老的剧,机缘也出自它的音乐:我很喜欢的歌手在一次现场表演里,将一小段《问情》的旋律以二胡的形式嵌入间奏,这个依稀有些印象的旋律令我着迷,我把歌曲完整地听了几遍,还是觉得前四句最动人心魄,光听曲调就觉得看到了如泣如诉的暮色,风光旖旎的多情与渺茫无际的前尘。终于有一天没忍住,去探究这个被描述作“山川载不动太多悲哀”的故事。\r 曲作者不是华裔,却作出这样哀婉苍凉的曲,且有一种扎根历史的沧桑与风情,这让我很惊奇。我很想了解这首作品问世的种种细节,比如谱曲前,音乐人得到的背景信息、描述与构想是什么样的,比如他作曲时想象了哪些画面,又比如,同样的旋律,以二胡演奏的纯音乐非常动人,甚至优于歌曲的版本,这背后又有什么玄机。\r 又因为我太喜欢前四句了,经常觉得副歌的曲调难免逊色,尤其是歌曲版。所以假使有时光穿梭机能和作曲家交流,我很想与之探讨前四句之后的旋律有没有其它可能性。\r 也想向编剧请教三个女主角的名字。“兰有秀兮菊有芳”是不是“淮秀”和“沈芳”这两个名字的由来?淮秀的“淮”是否寄托了淮水边成长的编剧的乡愁?“秀”和“芳”两个字经常同时出现在清朝的皇家园林中,比如圆明园的汇芳书院和接秀山房,比如承德避暑山庄的水芳岩秀,所以“秀”和“芳”是不是暗藏二位一体的关系?若果真如此,“无箴”的“箴”是否有呼应前两者共通处的深意?\r 不过我的种种问题也只能自己思考了。欣赏作古之人遗下的作品,看得兴起时,突然想到再没有创作者视角的分享了,顿生被时间抛弃的感觉。错过和留憾大概是人生不容忽视的主题。\r 遗憾还在于这样的电视剧很难再见了。《戏说》里三位女主角都是很可爱的,她们有主见有个性,享受建立在尊重、倾听和欣赏之上的男欢女爱,但她们又不将情爱看作生活的唯一重点。从这个角度而言,这也是披着古装外衣的女性意识教育片,对于那些想象力丰富、对历史感兴趣又喜欢听故事的小女生而言,教育意义尤甚。感情故事不见得圆满,但别有深意,相比现在古装影视作品的爱情观,似是不在一个维度。\r 更遑论《戏说》台词之雅俗兼顾与借古讽今:如今的影视剧台词不注水已是质量上乘的体现。 除了褒扬,《戏说》也曾引发争议。比如有说法认为它开启了“戏说”的潘多拉魔盒,后来许多影视剧赋予历史人物传奇色彩,编上形形色色的故事,甚至魔改历史。这是非常冤枉的指控,因为应批判的不该是“戏说”这个很诚恳严谨的表述,而是以此为借口对历史、文化和观众智商不存敬畏不负责任的粗制滥造。对于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而言,艺术化的表达需要足够的空间探索与发挥,与史料的吻合程度也不应该是评判作品优劣的唯一标准;更为重要的是创作者的立意导向与创作态度。\r 《戏说》固然是经典,它的时代毕竟远去了,也当然没有所谓的热度和流量可言。虽说冷清了些,不过我想我该庆幸,隔着这么多年的时光,还能顺利回溯觅得这颗沧海遗珠,并真情实感地把它当成思考题,想了很久很久。这个过程是奇妙又孤独的享受。"<>""} 即将步入2020年的时候,我在看拍摄于1990年的《戏说乾隆》,看得七情上脸,辗转多思。每次听到主题曲的那句“山川载不动太多悲哀”,我总在想那到底是什么样的悲哀。\r一、爱怜\r\r 赵雅芝一人分饰三角无疑是《戏说乾隆》的一大特点,剧中的程淮秀、沈芳和金无箴各自的结局都遵循了自己的选择,这在剧中的封建王朝背景下是足以令人欣慰的。\r 她们三位中,我印象最深也想了最久的是第二段以沈芳为女主角的故事。就观感而言,淮秀英气,沈芳灵气,无箴秀气,三女之中沈芳的微表情变化最丰富灵动——这也是她小女儿情态的体现。就情节而言,这一段情仇交加,戏剧冲突很强:因文字狱家破人亡的孤女,欲刺杀皇帝以报仇,寻仇途中偶遇了以“四爷”身份微服出巡的皇帝,两情相悦;真相大白后,复仇女刺伤皇帝,又对着他泪眼盈盈,血债情债纠缠不清。\r 从编排的深度看,第二段故事里有一节白日梦般的幻象,配上大臣吟的诗,就像个谜语,堪称全剧最引人猜测解读的地方。由时间的广度论,这段故事余音绕梁:在女主角沈芳的戏份结束以后,故事以及故事中的情感还在男主角的言行中延续并发展。 所以若要探究这段故事,不妨顺着四爷对沈芳的情感变化窥探一二。\r 四爷对沈芳,大体是既爱又怜,爱与怜互相促进;除此之外还有持续不断且逐渐加深的亏欠与歉疚。与沈芳分别后,四爷有憾,甚而遗恨。\r 起初,四爷怜的是沈芳背负血债且孤身讨债,爱她美丽聪慧,个性鲜明,人还有趣——风趣和情趣。这个故事里出现的诗词,如果说“圣主朝朝暮暮情”指向四爷和沈芳的爱意之深,那么“奴为出来难,教君恣意怜”则是四爷的怜惜之切。具体到沈芳的身上,“出来难”可以理解作她常年将报仇当作头等大事,在血仇的阴影下,甚至面对爱情也不敢和不能随心享受;四爷对她的感情越深,就越希望将她从报仇的泥沼中解脱出来。\r 当四爷得知沈芳要寻的仇人其实就是自己,他即开始感到亏欠;同时,四爷要避免沈芳与可能造反的怒族头人往来,于是一路上他不得不对她有所隐瞒,甚至欺骗。虽然是形势所迫,可四爷既深知沈芳完全信任他,自然存了一分愧疚。他最终没能留住沈芳,这愧疚便算是永远也补不上了。\r 不光如此,四爷的愧与憾还在分别以后越来越深,直至成为他抹不平的一个痛处,因为他会回想沈芳待他的好——比如在热河,她一听说他被围困,立刻赶来排危解难,又比如在怒江,她生他的气,气急败坏的关头听他说要赌咒发誓,她立刻心软,捂着他的嘴急急阻止。\r 这些好,都源于沈芳对四爷的感情。沈芳孤身流离,饱经沧桑,固然不再单纯,却有至为纯粹的情感——这其中有一部分可归因于她的父母:沈父被赐毒酒,沈母怀着爱与希望选择同赴黄泉。对待感情,沈芳既向往又担忧,怕投入感情会耽误她报仇,怕自己受情缘所累,她甚至还说“明知不是伴,事急且相随”,但无论如何,她还是毫无保留地爱进去了,而且爱得纯粹又热烈。 她的种种难处和担忧,四爷都是知晓的,所以当沈芳从他的视野里消失后,他再想起她在怒江的山水间笑着对他说“我欠你的啦”——她说自己欠了情债,主动将自己置于欠债者的角色中,也就意味着她等着他来讨债——他的歉疚与遗憾恐怕更甚。\r 分别以后,皇帝说做人做事都要留些余韵才好,这看似是想开了沈芳的远走与他们在怒江的分别,实际上也很可能是自欺欺人之语:第三段故事里皇帝初见金无箴,立刻想起长着同一张脸的淮秀和沈芳——此时出现的画面是英姿飒飒的淮秀和泪眼盈盈的沈芳。沈芳在他面前娇笑或娇嗔的状态其实远比她流泪的时间长;而皇帝心中那个流泪的沈芳则映照着他的爱怜与憾恨——那也是他面对她最感怜惜、最痛彻心扉又最无力的时刻。如果他真的看开了放下了,认为他与沈芳的往事留下的是余韵,那么他应当想起的是笑着嗔着的沈芳,而不是那个哭泣的她。\r 无箴的故事不止一次描摹皇帝对淮秀和沈芳的情感。当被问及淮秀,皇帝说“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提到沈芳,他说“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r 四爷与淮秀是没有遗憾的。淮秀爱的是江南的四爷,她清楚地意识到自己无法融入皇宫,如果留在皇宫,可能未来的种种冲突会消磨她和皇帝的感情,甚至可能让她和四爷在江南的记忆都消散殆尽。如果世事难全,不妨永远地珍藏记忆,只要将记忆里的人和现实中的人一分为二地看待,就可以随心所欲地尽情回忆。他们爱过哭过,虽然离别的时候撕心裂肺,但以后回想时尽是往昔的美好,也未尝不是一种好的结局。从此,在淮秀的心里,四爷永远是淮秀的四爷——淮秀也永远是四爷的淮秀,是盐帮的仁义大哥,独一无二;紫禁城里的皇帝只是一段前尘往事的故人,但不是她的爱人。他们之间隔着庙堂,隔着江湖,所有的想念会化作彼此遥远的寄托。\r 四爷与沈芳不光有憾,还大有“此恨绵绵无绝期”的发展趋势。皇帝一直都没有真正放下他与沈芳的往事,但他有意回避这个事实。第二段故事末尾,回到紫禁城的一行人再谈起沈芳,皇帝说自己没有想她,春喜则说他眼角眉梢都写着想念,皇帝闻言怅然。这明显的自相矛盾不过是他又一次将假话当真话说罢了。倘若真的不想,又怎么会在批奏折的间隙突然说一句“我欠沈芳的”。只是他不愿意面对不经意的回忆,因为当时的笑回忆起来都是泪,从前的蜜意在回忆里只会加剧痛苦,他的回忆既然充满痛与涩,也就让人不愿再将相思化作灰了。\r 四爷可能偶尔会和春喜等人提及统领盐帮的淮秀,忆她的英武、果决、灵秀和担当;至于沈芳,他大概是不会主动提及的。他对沈芳有情,有愧,还有憾,所以他不忍想,不敢念。或许,他会将这一段往事埋在心底一个不可触及的角落,任它与时光一同沧桑。\r 天若有情天亦老。二、梦醒\r “四爷”和“皇帝”两个身份的此消彼长贯穿全剧。淮秀的故事中,可能九分是四爷,一分是皇帝;到了第二段故事,两者五五开,“四爷”和“皇帝”这两个身份平分秋色,相互斗争,由此激发的矛盾也最突出;至于无箴,她面对的始终都是紫禁城里维护宫廷秩序与道德的皇帝。 \r 从三女的背景来看,沈芳是离宫廷、离“皇帝”身份最近的。她来自书香门第,自幼接受良好的教育,只是父亲获罪后家中骤变才流离失所。她的眼界、才识都与宫廷接轨,按照原本的生活轨迹,她是有可能嫁入宫中的。曹大人吟诗时出现的画面是着宫装的沈芳和穿龙袍的四爷,也可视作是在暗指沈芳的出身与皇宫最贴合。这画面看起来是曹大人的想象,但连曹大人都想得到的宫闱情景,皇帝又岂能完全没想过?直到最后,沈芳口口声声要报仇讨债,皇帝还提出要带她回宫。至于最终未能成行,既因为沈芳当时口头的拒绝,更在于沈芳进宫与否,已远不止是关乎感情的事情。\r 这也不妨以淮秀作为参照。淮秀是江湖中人,从小在盐帮跟着“粗汉子”们打杀。可当她奔赴京城想进宫见皇帝,太监、宫女、老大臣这些皇帝微服出巡的同行者对她进宫持默许甚至鼓励态度;而当沈芳离开时四爷本作势要追,他们却跪在两人之间说“皇上请回”进行劝阻。\r 沈芳身负血债且表现得尚对报仇有执念,固然令人担忧皇帝真将她带走是否安全;可皇帝已为沈父平反,她报仇的立场也就不复从前的坚固。仅仅这一个因素不足以让皇帝停住脚步。\r 真正横亘的天堑是皇帝对沈芳的没有底线的怜与疚。\r 本来天子天威,皇帝只有在极少的时候会罪己,承认自己施政的过错,遇到沈芳以后他重查了沈父一案,为他平反,已是容易引发争议的举措。\r 更何况他当着一众官兵的面先是空手接白刃,双手染血,接着又言明自己不再还手也不防守,任由沈芳来寻仇。不论沈芳刺或不刺,皇帝愿意为她舍命的态度很明确。\r 这种态度在皇帝的臣属看来无疑是极危险的信号。皇帝是明君,是要缔造盛世的圣主,他的臣属为他保驾护航,守护盛世和圣主。为臣之忠,既在于查补弊政,也在于劝谏君主作选择时以国事为重。\r 所以在怒江,作为臣下的春喜和一众人一起跪地劝阻皇帝;回到紫禁城后,春喜作为皇帝的知心伙伴,作为与“四爷”朝夕相处的随从,却说假如是她,她当时会去追沈芳。这是在体察与理解四爷的感情。皇帝有不同的身份,皇帝身边的人也随之有不同的身份。\r 从更阴暗的角度想,如果当时皇帝执意去追沈芳,在场那些刚经历了大庙搏杀的官兵会对他失望。就好比马嵬坡前的唐明皇,威信尽失的天子无法掌控局面,也无法预计是否有更大的祸端。所以当其时,恐怕只有不追才符合政治正确。\r 人们吟诵《长恨歌》和《菩萨蛮》,赞颂似云似雾的爱情,可拨开爱情,剩下的是山河破碎亡国亡家的疮痍。就四爷而论,他是要做圣主的,也欲同揽江山和美人。可如果圣主的朝朝暮暮情和“恣意怜”会引向圣主不圣的后果——哪怕只是可能发生的情况,那便只能割弃。四爷把握不住他和沈芳的这段感情,或者说,他对身处这段感情中的自己没有十足的把握。皇帝是不能冒险的,那便只能绕过凶险。\r 沈芳的存在和“皇帝”身份的存在互斥,她自己对此也有清楚的认知。她说,“或许我不会再见到你,是吗,四爷?”这个问句的一层隐藏含义在于,沈芳不认为自己掌握了见或不见的决定权。她已经在众目之下刺伤皇帝,完全可以被归作“祸水”,甚至可能往后皇帝即便有心再找她,也会面临重重阻隔。假使他们真的能再见,那时皇帝一定是以马贩子四爷的身份出现。\r 在与沈芳相处的时间里,四爷惯于把真话当假话说,把假话当真话说,可当他说“如果我真的是马贩子,那该多好”的时候,他是真心实意的。\r 从这个角度看,皇帝和沈芳的分别并非缘于皇帝自己说的“留余韵”,恰是因为他们羁绊太深。\r 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四爷从未忘记过淮秀和沈芳,但因为他是皇帝,所以不能随心所欲,也就必须要和她们作别。不能相见只能相念,又或许,连想念都不敢轻易开头。\r 三个故事的女主角都因为皇帝的身份远走,她们与皇帝的情缘也就此成了往事。爱没有灭,但若要长相伴,需要顾及的不只是感情。\r 皇帝潇洒吗?他让那么多人的生活充满遗憾,他自己的生活也不乏遗憾。\r 潇洒的只有四爷。\r 全剧没有哪一段故事以美满为结局,但也算不得悲剧。因为生活的轨迹原本就应如此。三、交错\r 除了演员的精彩演绎与大好河山实地取景的质感,《戏说》的精妙台词与音乐也是它时隔多年还令一些人难以忘怀的重要原因。可惜编剧和作曲都已作古,当下观众、听众也只能欣赏他们留下的作品,而无法获取更多对这些作品的阐释与延续。隔着近三十年的时间看这个电视剧,我总感受到时间带来的无可奈何。\r 说来我特地补这么老的剧,机缘也出自它的音乐:我很喜欢的歌手在一次现场表演里,将一小段《问情》的旋律以二胡的形式嵌入间奏,这个依稀有些印象的旋律令我着迷,我把歌曲完整地听了几遍,还是觉得前四句最动人心魄,光听曲调就觉得看到了如泣如诉的暮色,风光旖旎的多情与渺茫无际的前尘。终于有一天没忍住,去探究这个被描述作“山川载不动太多悲哀”的故事。\r 曲作者不是华裔,却作出这样哀婉苍凉的曲,且有一种扎根历史的沧桑与风情,这让我很惊奇。我很想了解这首作品问世的种种细节,比如谱曲前,音乐人得到的背景信息、描述与构想是什么样的,比如他作曲时想象了哪些画面,又比如,同样的旋律,以二胡演奏的纯音乐非常动人,甚至优于歌曲的版本,这背后又有什么玄机。\r 又因为我太喜欢前四句了,经常觉得副歌的曲调难免逊色,尤其是歌曲版。所以假使有时光穿梭机能和作曲家交流,我很想与之探讨前四句之后的旋律有没有其它可能性。\r 也想向编剧请教三个女主角的名字。“兰有秀兮菊有芳”是不是“淮秀”和“沈芳”这两个名字的由来?淮秀的“淮”是否寄托了淮水边成长的编剧的乡愁?“秀”和“芳”两个字经常同时出现在清朝的皇家园林中,比如圆明园的汇芳书院和接秀山房,比如承德避暑山庄的水芳岩秀,所以“秀”和“芳”是不是暗藏二位一体的关系?若果真如此,“无箴”的“箴”是否有呼应前两者共通处的深意?\r 不过我的种种问题也只能自己思考了。欣赏作古之人遗下的作品,看得兴起时,突然想到再没有创作者视角的分享了,顿生被时间抛弃的感觉。错过和留憾大概是人生不容忽视的主题。\r 遗憾还在于这样的电视剧很难再见了。《戏说》里三位女主角都是很可爱的,她们有主见有个性,享受建立在尊重、倾听和欣赏之上的男欢女爱,但她们又不将情爱看作生活的唯一重点。从这个角度而言,这也是披着古装外衣的女性意识教育片,对于那些想象力丰富、对历史感兴趣又喜欢听故事的小女生而言,教育意义尤甚。感情故事不见得圆满,但别有深意,相比现在古装影视作品的爱情观,似是不在一个维度。\r 更遑论《戏说》台词之雅俗兼顾与借古讽今:如今的影视剧台词不注水已是质量上乘的体现。 除了褒扬,《戏说》也曾引发争议。比如有说法认为它开启了“戏说”的潘多拉魔盒,后来许多影视剧赋予历史人物传奇色彩,编上形形色色的故事,甚至魔改历史。这是非常冤枉的指控,因为应批判的不该是“戏说”这个很诚恳严谨的表述,而是以此为借口对历史、文化和观众智商不存敬畏不负责任的粗制滥造。对于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而言,艺术化的表达需要足够的空间探索与发挥,与史料的吻合程度也不应该是评判作品优劣的唯一标准;更为重要的是创作者的立意导向与创作态度。\r 《戏说》固然是经典,它的时代毕竟远去了,也当然没有所谓的热度和流量可言。虽说冷清了些,不过我想我该庆幸,隔着这么多年的时光,还能顺利回溯觅得这颗沧海遗珠,并真情实感地把它当成思考题,想了很久很久。这个过程是奇妙又孤独的享受。{else}三次出行,三段邂逅,三段传奇。以戏说的形式描述了乾隆皇帝(郑少秋饰)微服出行过程中,遇到的奇景奇事,从诗情画意的江南到神秘的西滇,结识朋友,偶遇佳人,趣事不断。或是纵情山水,或是身处险境,或愉悦或失...{end if}

@《戏说乾隆》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