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电视剧 » 海外剧 » 玩命斯巴达第3集

简介

内详 亚历山大·佩特罗夫 海外剧 俄罗斯 2018
    快感总是集中爆发,稍纵即逝,然后逐渐奄奄一息,最有趣的反倒是那些借题发挥的舆论,他们在这场因为人民享受视觉盛宴而掀起的轩然大波里,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300》这种电影,注定要遭到群殴,特别是会遭到“以捍卫电影艺术尊严为己任”的评论界群殴,这是不可避免的;与此形成强烈反差的却是,刚刚涌出IMAX影院的观众们,带着满脸亢奋的赤潮,疯狂跑到IMDB去给它打个满分(什么电影能打满分?)。但这两种貌似截然不同的态度,其实骨子里是一码事儿——观众注定是要被快感左右的,这毫无疑问,理所应当;专家们也确实有必要在各种集体性的狂热面前保持职业的冷静,但这一次未免冷静过了头。    从电影欣赏的角度看,如果不去电影院,《300》所能带来的视听快感势必大打折扣。其所谓的艺术价值就在于它电影美学上的创新试验,就像弗兰克·米勒的另一部改编作品《罪恶之城》,它属于视觉系电影,最惊人的部分是对电影形式感的大胆探索,而且这一优势显然覆盖了其所有天然的缺陷:空洞的主题、浅薄的基调、可疑的立场、血腥的场景,故事基本没脑子……但观众花钱买票,毕竟不是来看《公民凯恩》的。    最终,观众们流感式的狂热会逐渐消退,而专家们“力挽狂澜”的企图也将被过期刊物和报纸冷冻变成故纸,倒是那一场借机生事的政治风波,不但充分反映了伊朗政府拥有着善于把握时势的机智,同时也绝不缺乏和大美国主义单挑的勇气——热门电影和热门政治出现了截然相反的态势和走向,这也许是个反讽?如今,处境微妙的伊朗内贾德政府极其幕僚,看上去反倒像那历史传奇中300个视死如归的勇士了。现实真是个大笑话。   《300》不同于梅尔·吉普森的《受难》,虽然它掀起了与后者不相上下的舆论飓风,《300》没有什么实质性的颠覆,无论是在意识形态上或者电影的综合价值上。虽然因为伊朗政府的意外抗议,它的话题性似乎在电影之外亦有所延展,但其本身其实并不具备任何革命意义,单就娱乐性来讲,它也基本无法和《骇客帝国》这样的前卫电影相提并论,尤其剧情,简直不值得推敲。这么说,并不表示它就不是一部极具观赏性的电影,它MTV风格的画面,它骇人听闻的造型,甚至它煽情的重金属配乐和比比皆是的希腊化语录体的精辟台词,都充满了针对观众感官和情绪的挑逗与挑衅,面对这一切你不可能无动于衷,但热血沸腾之后你基本毫无所得,就像吃了一顿令人胆战心惊的超爽麻辣火锅,口腹之欲的满足,隔夜便被消化殆尽。这正是大多数商业电影的带劲和无聊之处,它们只是消费品,吃的时候很过瘾,但吃完还想吃。    然而,这样的电影还是值得警惕(但不是挖苦),它实际上并不意味着现代电影品质的进步,恰恰相反,它代表了商业电影的某种危险倾向,即形式大于内容亦可获得巨额回报,而艺术质量的大滑坡则可熟视无睹?况且它极度崇尚暴力的美学取向,又或者冷静地虐杀战俘等等情节,怎么看怎么和电影的法西斯美学脱不了干系。但这里,对此不再过度阐释。http://blog.sina.com.cn/u/4b658a99010009ey

@《玩命斯巴达》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