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电影 » 纪录片 » 波河上的人HD

简介

米开朗基罗·安东尼奥尼 内详 纪录片 其它 1947

文_发不沾霓 1943年,在二战中两头不讨好的意大利一分为二,战火由西西里一路烧到亚平宁半岛。与此同时,波河沿岸却意外地成为了导演们的“战壕”。在这一年,有两部影片先后依波河而生,一部是维斯康蒂的[沉沦],而另一部,就是[波河上的人]。如今,人们将这两部作品称为“新现实主义的排头兵”,而安东尼奥尼当初想得却很简单:“法西斯主义时期,纪录片不允许拍摄贫苦大众。我觉得是时候把镜头对准下层阶级的人民了,我拍摄的只是长久以来早已存在的东西。” 影片根据导演三十年代末发表在《电影》杂志上的剧本改编。他对故土的热爱,对河流的崇拜,化作片中优雅的运镜加诗意的旁白。以至于在后来的[中国]里,当镜头扫过苏州石桥下的行舟,当镜头对准黄浦江上的船夫,我们仍旧能感受到他对河流的这份深情。但深情却未能消解掉[波河上的人]里的哀叹——“这是毫无希望的生活”,一如电影开头将渔民的小女儿称作“未来的妻子”,仿佛在暗示一个西西弗斯式悲剧的到来。而影片的最后,更是直接展示了“无情”的波河是如何吞没掉了村庄。 安东尼奥尼说,拍这部影片让他“第一次理解影像本身的力量与神秘”。这种神秘或许正来自于镜头对生命的捕捉。在片中,我们听到手风琴的漫不经心,见到人们在堤坝上愉快奔跑,感受到田地里劳作者们的喘歇,“他们或许想着幸福、离去和旅途。”对他们来说,“那里”的大海,遥不可及,深不可测;而“这里”,则有零星的集会,骑单车的少年,以及夕阳。 波河孕育了费拉拉,那正是安东尼奥尼的故乡,而他选择用[波河上的人]作为自己的起点,无疑是个意义非凡的开局,正如他所说,“此后我所做的任何事,不论好坏,都是从那里开始的”。 (原载于《看电影》)

@《波河上的人》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