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电影 » 剧情片 » 兄弟第12集

简介

吉姆·谢里丹 托比·马奎尔,杰克·吉伦哈尔,娜塔莉·波特曼,山姆·夏普德,梅尔·温宁汉姆,拜莉·麦迪逊,泰勒·吉蕾,帕特里克·约翰·弗吕格,小克利夫顿·克林斯,凯瑞·穆里根,OmidAbtahi,纳维德·内加班,伊桑·苏普利,阿荣·希弗,RayPrewitt 剧情片 美国 2009

在遥远的挪威,有一位母亲。

花了整整十年拍摄两个儿子的纪录片。

由于文化和教育观念差异,两兄弟和我们的成长路径大不相同。

但他们,看起来更快乐。

看完派爷忍不住在想。

我们长这么大的过程中,是不是有哪一块出了毛病?

《奥斯陆少年有点烦》

十年浓缩成100分钟的纪录片。

片名奥斯陆少年「有点烦」,青春期当然充满烦恼。

但这兄弟俩的烦恼,出乎意料。

他们烦的正是这部电影。

为了还原他们的生活,母亲的拍摄从不间断。

但兄弟俩不买账。

谁愿意生活起居都暴露在镜头下?!

电影完全没有回避两兄弟的抵触心理:

「别拍了,拍东西就这么重要吗!」

最严重的一次——

弟弟卢卡斯和哥哥马库斯争吵,一气之下打翻脏水桶。

母亲让他打扫干净,卢卡斯质问道:

「为什么你总是在拍?」

还威胁「你在拍摄,我就不说话」。

母亲答应儿子放下DV,并立刻关机。

画面一片漆黑,剧情就此断裂。

观众无从得知事件如何得到解决,母子关系如何修复。

百分百的「真实还原」,真是措手不及。

但换个立场,母亲这样的处理方式,才称得上不违初心。

否则,打着记录孩子成长的名义,却无视孩子的不适,就成了虚伪。

难怪网友看完评论:「打开了纪录片新的大门」。

类似的「真实」在影片中比比皆是,也是它最显著的特色。

真实的另一面,是尊重。

对两位被拍摄对象的尊重,即使他们是拍摄者的孩子。

没有任何说教和煽情,但明眼人都看得出来。

这叫平等。

真实也意味着不粉饰。

弟弟卢卡斯不是什么乖乖仔。

他声称讨厌哥哥,讨厌学校,讨厌挪威,痛恨一切。

梦想是向世界复仇,想直接退学,认为老师都是猪头。

派爷知道,这都是你们小时候没敢说出口的话。

听完这些,母亲居然还能保持冷静,保持微笑。(爷服了)

有这样的母亲,母子关系从未真正紧张。

影片后半段,逐渐长大的马库斯在第一次派对前再次爆发。

「够了,我已经受够了!」

拒绝拍摄几分钟后,他主动回到摄像头前:

「我可以重来一遍。」

很显然,他们对抗的对象,不是父母。

而是自己。

有机会自己和自己过不去,前提是,没有别人跟你过不去。

如果说影片表现了某种教育模式,可能就是传说中的「放养」。

也许这与挪威这个国家的客观环境有关。

集中表现在这个问题的解决方法上:违背你父母的希望和梦想有多难?

父亲是一名足球运动员,子承父业是他的愿望。

马库斯从小热爱足球,但他长大后有了自己的主见。

他想染发,戴耳钉,当个摇滚乐队的吉他手。

父母还没完全同意,他就先斩后奏。

对此父亲表示:你很满意吧?那就好。 不过对不起了,如果我不喜欢的话,我没法假装。

你们挪威人都这么软萌吗?

卢卡斯的理想是成为足球运动员,这符合他父亲的期望,却有违学校的期望。

老师却这样对他说:我尊重你的理想,我在你这个年纪的时候,也有过梦想。每个人都想变得伟大。

未来的路还很漫长,兄弟俩都有自由成长的天地。

故事充满温情,派爷却看得「扎心」了。

「自由」,是我们共同缺失的一块成长拼图。

把孩子当做「独立自主的人」,而非寄托自己未竟人生的「载体」。

说来容易。

正如母亲在拍摄中自述:当我成为一名母亲时我很惊讶,因为我发现,你们在最开始时,就已经完整了。 如此坚强,如此独立。 问题在于找到这个世界上属于自己的位置,这需要勇气。

而在中国文化传统的浸淫下,几乎没有几个家庭付诸实践。

很多时候,击垮中国孩子的不是应试教育,也不是高考。

是在父母重压之下,无法面对他们的「羞耻感」。

一旦酝酿到极点,后果可能就如同开头的新闻那样。

假如有机会重走一次青春期,派爷还是羡慕马库斯、卢卡斯两兄弟。

影片中,兄弟俩一同划船的场景反复出现。

这是母亲精心设置的成长隐喻。

正如不时蹦出哲学语录的卢卡斯所说:我们有那么多时间,所有的冒险都近在眼前。

@《兄弟》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