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典片 » 出轨的姐姐超清

简介

알렉사박 가연지수정우 经典片 韩国 2021
1.影片的开头,是一对兴高采烈的小夫妻在民政局领证。另有一对来离婚的夫妻,中间打了个岔。“你们为什么离婚?”“说不着。”“你们为什么结婚?”“我们说得着。”“详细点!”“话还没说,都知道对方心里想着啥。”电影《一句顶一万句》,一开始就点了题。“说话”,或者说“交流”,是这个故事的主题。能不能“说得着”,是判断幸福的准则。这是男主牛爱国和女主庞丽娜的婚姻标准,也是姐姐牛爱香的相亲标准。其实这个标准我们也很熟悉了,一般我们叫“共同语言”。人生那么漫长,以后彼此作伴的日子,就得靠说话聊天撑过去。“说得着”,“说不着”,在后面的剧情里一再重复。2.这是一个发生在偏远小城镇的故事,延津县,属于河南新乡,也是原著+编剧刘震云的故乡。开头出现的这对结婚的小夫妻,军人牛爱国后来退伍做了鞋匠,老婆庞丽娜在纺织厂上班,养着一个小女儿,姐姐牛爱香是街头卖火烧的。很普通的一个家庭,过着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生活。唯一的不平凡,大概是姐姐牛爱香三十九岁还没结婚,老婆庞丽娜的梦想是去欧洲旅游。一件突发事情打破了这种平凡生活,庞丽娜好像和婚纱影楼的蒋九出轨了。我对后面的剧情做过很多猜测,预告片里牛爱国拿着刀说“我要杀人”,这也许是一个老实甚至有点怂的男人如何杀妻杀情夫的故事;庞丽娜在姐姐面前坚决否认出轨,也许是一个从“说不着”的出轨误会到解除误会的故事。但事实上,故事比我想象得平淡很多。庞丽娜是真的跟蒋九好了,牛爱国在短暂的杀人念头之后,选择了“诛心”的方式,强迫庞丽娜逼迫蒋九离婚和不让她见女儿,蒋九老婆的反抗是自己喝了一瓶农药,吓得蒋九立马回归家庭。剪不断理还乱的故事往前发展,没有剧烈冲突,没有痛快复仇。我猜测这是很多人给这部电影打分不高的缘故。牛爱香最终屈服,嫁给一直喜欢他的鳏夫老宋,不开心,但这就是生活,老宋娶了牛爱香,发现跟自己想的不一样,唯一情感寄托是牛爱香的外甥女儿,牛爱国受了老同学的劝解,决定放手,庞丽娜再次跟蒋九跑了,还怀了他的孩子。微小的冲突,很快被淹没在生活的波澜里。日子就这样继续往前转动,谁也没有下地狱,谁也没有得到救赎。像记重重的拳头,打在软绵绵的棉花上,是这部电影的基调,也是生活本身的无力。3.伤筋动骨的是刘震云的台词。传说牛爱香年轻时候为男人喝过农药,这是镇上的一个传奇一个谜。相亲局,媒人说你们可以互相提问。老宋没忍住,估计这事儿在他心里也盘旋了很久:“你真为一个男人喝过农药,死……多可怕啊!”牛爱香连眼皮子都没抬起:“可怕的是被救回来了,还活着。”出门寻找逃妻的牛爱国偶遇以前的女同学,她说了很多话,说动了牛爱国的心,改变了这个故事命定而窝囊的结局。但有一句,我牢牢记住了,“世界上的事情都经不起推敲,一推敲,每一件都藏着委屈。”乍一看很可笑的,赵欣婷吞农药,牛爱香上电视征婚,庞丽娜的欧洲梦,牛爱国为了借刀杀人对赵欣婷编造自己老婆和对方老公的床事,都经不起推敲。4.牛爱香曾经和被怀疑出轨的庞丽娜有过对谈,说“看在我们说得着的份上,你给我一句实话,你是不是和蒋九好?”这两个女人有一种特别的映照关系,一个纺织厂女工,一个做火烧的。说得着,并不是因为她的弟弟她的丈夫。她们有很多的共同点,无疑在这个小城市,她们是不一样的,漂亮的,心高气傲,一定程度上的有主意。牛爱香一直在寻找的并不只是一个简单的说得着的人,而庞丽娜跟蒋九好,真的只是为了生态农庄的松鼠鳜鱼吗?很多人可能都没太注意,影片最开头的时候,“爱国,以后把丽娜带去兰州”,说这话的,是牛爱香。对,大城市兰州,也曾经在庞丽娜和牛爱国争吵中出现,作为牛爱国并未践诺的证据。电影里还有个意象,是欧洲。庞丽娜的梦想之地,后来在小女儿的梦想里,变成了香港和大轮船。不知道为什么,我想起《孔雀》的张静初。“说得着”的含义,并不仅仅是聊天而已。刘雨霖导演摸到了轮廓,但没有尽述。我相信不少人,会为牛爱香在婚礼上强忍着眼泪挤出笑容而动容。5.这是一部很工整的电影,虽然技巧还比较稚嫩,但是从用镜头和小细节的设计,都可以看得出,这位新导演认真地在拍一部电影。纺织厂女工庞丽娜头发上的棉花。牛爱国两次坐在板凳上,和最后小女儿以同样姿势坐在同样位置上的重复。小女儿百慧把心心念念的小汽车丢进锅里烹煮所流露出的恨意。牛爱国追踪庞丽娜和别人吃饭的窥视镜头,和面条厂,战友看到爱国出现的镜头,都非常妙。很多人觉着有股子陈旧味道,恰恰是她还原了过去的一个时代。在小城镇生活过的人,应该很容易跟其中的场景产生共鸣,火车站的馄饨,纺织厂和面厂的忙碌,擦鞋摊和公园的游船。但这样一种题材,导演不动声色的处理方式,和有点像电视电影的拍法,注定难以得到更大程度的共鸣。对于那些进影院的人来说,他们已经很难去理解,这种小城镇里,人被命运和人言可畏推着往前走的悲哀,特别是这种悲哀太平凡又藏得太深,故事又讲得不够跌宕起伏。6.看完电影回来,我翻了原著。猜测更多原小说读者的失意,可能在于精神内核在电影改编过程中的迁移。书商给这本书写的slogan,是“中国人的千年孤独”。看过电影的人,一定很奇怪。明明是家长里短的故事,怎么就变成“中国人的千年孤独”了。这部拿了茅盾文学奖、号称是刘震云代表作的小说,实际故事更为庞大,人物众多,分为上下两部。《出延津记》与《回延津记》,上部讲孤独无助的吴摩西失去了唯一能说得上话的养女,为寻找,离开延津的流浪历程;下部讲七十年后,吴摩西养女的儿子牛爱国,同样为了找一个说得着的人,回到延津的故事。从日常生活中探索中国人的孤独源头。刘雨霖导演,选择了其中很小一部分改编,以牛爱国和老婆的爱恨情仇为主线。与原书不同,刘震云戏称“一顶绿帽子的史诗”,宣传上也将被出轨的“忍还是不忍”作为重点。也就是说,从小说到电影,好像从中国人的千年孤独探索变成了一出简单粗暴的家庭伦理剧。但事实上,我认为虽然刘导电影手法不够老练,没有原书探索之深,但在某种程度上,与原书的精神内核确为一脉相承。悲哀都藏在日常生活的褶皱里,这一点,刘雨霖的电影和刘震云的文本表达并无差异。电影的墙内墙外,与小说的一走一回,有异曲同工之意。看那海报,墙内生活俨然,女人却奔着墙外一树红杏去。所有一切,俱是围城。7.故事叫《一句顶一万句》,这能顶一万句的话究竟是什么?刘震云是这么说的,“一个人的孤独不是孤独,一个人找另一个人,一句话找另一句话,才是真正的孤独。”如此便知,为何电影内核是“孤独”,而不是表象的“伦理”。而回溯书所述之“千年孤独”,因何而来,是电影外更大的命题,建议可以把书再翻出来读一读。题记中已有暗示:“没有神的世界里,人只能一辈子都在寻找,寻找一个人,和他说一句知心的话,一个人内心的洪流,其实已经足够淹没整个世界﹗”这大概也是为什么篇章叫《出延津记》的缘故。世人皆知,圣经著名故事,《出埃及记》,那人,也叫摩西。

@《出轨的姐姐》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