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电视剧 » 美国剧 » 圣殿春秋第07集

简介

塞尔吉奥·米米卡-戈赞 伊恩·麦柯肖恩,马修·麦克费登,埃迪·雷德梅恩 美国剧 英国 2010
《圣殿春秋》的片头很有意思,手绘风格动画中有几个画面是这样的:敦实厚重的罗马式教堂迅速崩塌;一队修士肩扛十字架走来;一座高耸的哥特式教堂从废墟中拔地而起。这段画面实际上交待了本剧中重要的背景——中世纪由罗马式向哥特式转变的建筑革命。剧中的王桥修道院便是这场革命发生的地方。虽然王桥这个地名真实存在,却并非剧中的王桥。原著作者肯·福莱特为了小说叙述的方便,将其放置在温彻斯特与格洛斯特附近。但即使故事的发生地是虚构的,我们依然可以对照剧集,回顾一下发生在九个世纪之前、并将产生深刻影响的那场革命。第一集中,被焚毁前的老王桥修道院教堂是典型的罗马式建筑。从外部看墙壁厚重,窗口狭小,正面与侧廊处的拱门采用的是简单的罗马式半圆形拱;从内部看,只在中殿尽头的内室墙壁上开有狭长的采光窗口,复式扶壁支撑着主连环拱,扶壁上还有半圆形的爬墙柱作辅助支撑。总之,这座教堂以中世纪的标准而论非常普通。而在第二集中,我们了解到一个重要的事实:这座教堂的屋顶是木制的。木梁,在中世纪教堂建筑中其实并不鲜见,在意大利和神圣罗马帝国此种做法比较普遍。实际上,使用木制屋顶是解决采光和承重的一种最简便的方法,木制屋顶重量轻,上部墙壁就可以造得相对薄一些,可以开出更多的采光口。但就像剧中一样,木制屋顶最大的缺点就是不防火。之所以中世纪的人们费尽心力也要建造石质大教堂,其中一个很主要的原因就是人们已经厌烦了心爱的教堂一次次在火灾中变为废墟。剧中,建筑师Tom给王桥修道院副院长Philip三张设计草图:平面图,侧面图,以及大约是教堂内室、即教堂最东端墙壁的设计图。有意思的是,在剧中镜头最清楚的是第三张图,该图中间的拱门上有很大的圆花窗,但这个设计在之后的剧集中只在模型中出现,却从未在实际的建筑中使用。建成的王桥大教堂,无论是正面、侧面、还是背面,都没有大圆花窗。这可能是剧组的疏忽,当然,也可以解释为建筑师Tom修改了自己最初的设计。剧中,Philip院长说自己从未听说过尖形拱门,这确实可能,但如果据此以为那时的英国人不晓得尖拱、建筑上也不使用尖拱,那就错了。剧中此时为1138年,而于1133年建成(1093年始建)的达勒姆大教堂虽然整体上仍是罗马式,但已经开始局部使用尖拱,更重要的是,达勒姆大教堂还使用了肋架拱顶这一典型的哥特式教堂建筑技术。实际上,无论是尖形拱门或肋架拱顶,这些建筑形式都不是哥特式的独有发明,它们早已被运用在各种建筑中,但将这些技术组合起来,有目的的呈现一种建筑观念,却是哥特式建筑的发明创造。Tom对Philip院长说,“尖拱可以更好地承重”。的确如此,因为尖拱使主要的受力部分引向拱顶的角落,结果就减轻了拱顶对墙面的压力,使墙面可以开窗透光。罗马式的筒形拱顶对两侧支撑墙面的压力是均匀的,不允许在比较高的位置开窗。而由尖拱发展起来的肋架拱顶对两侧支撑墙面的压力都集中在肋架与墙壁的接触点上,而在非支撑点的位置上的墙面就可以造的很薄,或者开窗,由此,墙壁的重量就减轻了,就可以把墙壁造的更高一些。在第五集中,建筑师Tom的儿子Alfred非常清楚地向我们演示了肋架拱顶的建造过程。先建造一个木制的活动支架,叫中心支架,然后在支架上铺上石块,形成石头组成的肋架,接着在肋架间建上一层薄壳的拱面(这一步剧中没有演示),最后再撤掉中心支架。因为受力都集中在肋架上,拱面可以造得很薄,于是便减轻了拱顶的重量。在晚期哥特式建筑中,人们甚至把拱面掏空,以彩色玻璃花窗代替。根据平面图和侧面图,王桥大教堂的外观近似于索尔兹伯里大教堂。它们都有大小两个袖廊,最东端微突,形成一个小礼拜堂,而西侧外墙上有一条一条的壁龛带,里面装饰有雕像。这些特征,也是区分英国哥特式教堂建筑,与法国、德国以及意大利哥特式教堂建筑的主要特征。而王桥大教堂内部的建筑结构在剧中展示得更清楚一些。大教堂的中殿为三层,一层是主连环拱,两侧有侧廊,侧廊墙壁上开有尖形窗子。第二层是拱廊,不设窗口(这是很多哥特式教堂的通用手法),朝中殿开有尖拱。最上一层是天窗。王桥大教堂的拱顶是四分拱顶,即一个跨间的长方形区域内由两条对角线交叉的肋架分为四个部分。相对应的还有六分拱顶,即在两条对角线交叉点上再加一条横线,将跨间分为六个部分,实际的例子有坎特伯雷大教堂和巴黎圣母院。以此类推,你也可以建成辐射状的肋架拱顶,这样就能覆盖圆形的区域了。王桥大教堂内部还有一个地方非常具有英国特色。那就是主连环拱的拱肩壁面上是空白的,附着在扶壁柱上的爬墙柱只到拱廊一半位置。不像法国的大教堂,几乎都有从底部一直延伸至拱顶顶端的爬墙柱。从这可以看出,英国大教堂更强调水平线,而法国大教堂更强调垂直线。在第六集中,本已建成的王桥大教堂却坍塌了,造成重大伤亡事故。之后,从法国学艺归来的Jack将大教堂完成。这一段故事涉及到的是哥特式建筑的另一个重要技术:飞扶壁。只要是拱顶,无论是罗马式的筒形拱顶或者哥特式的肋架拱顶,总要对支撑拱顶的墙壁或支柱施加向下的压力和向两侧的外推力。建造拱顶就必须解决这两个力的问题。下压力比较好解决,只要有坚实的支撑柱和地基。但外推力就比较麻烦一点儿。墙壁和柱子造得更大、更厚当然能解决这个问题,但却会严重地影响采光。罗马式建筑解决外推力的方法,一是增厚墙壁,如罗马万神殿;一是在中殿的拱顶外侧再修建筒形拱顶或者半筒形拱顶,这样就把外推力给分散出去,但这样也依然很难解决采光问题。对于哥特式建筑,当然也可以用在中殿拱顶外增加拱顶的方式解决推力。但哥特教堂采用肋架拱顶,而此种拱顶把压力转移到几个点上,只要加强这几个点的支撑,整个拱顶结构便是稳固的。建筑者们最先想到的就是把支撑拱顶的扶壁柱向教堂外延伸,形成扶垛墙,把一部分拱顶的重量抛出建筑物之外。剧集中,Tom把设计图展示给Philip院长时,也提到了要增加扶垛来加固拱顶。问题似乎解决了,但随着教堂越造越高、越造越大,扶垛的缺陷也随之出现。拱顶有多高,扶垛就要造多高,而且扶垛墙还要造得更长些。太长太高的扶垛欠缺美感,也影响采光。于是,飞扶壁的技术便应运而生。一般公认巴黎圣母院是最先使用飞扶壁的哥特式大教堂,它就像是‘拐杖’,在教堂两侧成对支撑着中殿。飞扶壁一端连着扶垛,一端连着中殿侧壁上肋架拱顶与墙壁相交的位置,如果把大教堂的外壳掀掉,就会看到飞扶壁紧紧连接着肋架。而飞扶壁的一大好处,就是它不影响采光。《圣殿春秋》第八集里,Jack说是风的压力造成之前的大教堂坍塌的,而没有提到拱顶外推力。我个人觉得,风压应该不至于能对石造的大型建筑产生那么大的影响,至少这种影响不会大于拱顶的压力。当然,是不是这种情况,可能需要专业人士来回答了。至此,哥特式大教堂的支撑系统像昆虫的外骨骼一样被转移到了建筑物外,而内部的支撑则减少了。哥特式建筑变成了石头造的框子,而原先的石头墙壁,纷纷被换成了彩色玻璃。如此,才能出现巴黎圣礼拜堂这样几乎完全是由玻璃和细细的石头线条组成的建筑。剧集中,从Tom、到Alfred、再到Jack,三个人对王桥大教堂的修建和逐步完善基本上也正是哥特式大教堂兴起的过程。最初,建筑师只是想要建的更高、更明亮,然后采用了石质肋架拱顶,最后为支撑拱顶又发明了飞扶壁。而这逐步完善的过程得到的,是人类建筑史上最为辉煌、最为瑰丽的艺术品。最后说一点与建筑不太相关的东西。剧集的背景是中世纪修道院,因此不少地方出现了宗教音乐,修士们唱的大部分都是单声圣歌,即素歌。但有一幕,就是当Philip院长率领众修士夺回采石场那一幕,修士们唱的是双声部奥尔加农。考虑到最初的多声部音乐就出现在英国的修道院里,这样的设定没什么问题。大概修士们也觉得奥尔加农比素歌要更有气势。

@《圣殿春秋》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