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综艺 » 声入人心第二季第5期

简介

任洋 张惠妹,廖昌永,尚雯婕,阿拉丁,崔越峰,戴宸,董攀,方晓东,郭虹旭,何亮辰,何宜霖,胡超政,刘岩,毛二,宋宇航,王嘉欣,王敏辉,王上,徐均朔,徐凯,杨皓晨,殷浩伦,尹毓恪,俞华,扎西顿珠,张博俊,赵凡嘉,赵一,赵越,郑棋元,郑艺彬,周奇,周士原 综艺 中国大陆 2019
{if:"

找到题图!图中的廖院既像在说话,又像在歌唱,符合主题!就不要问为啥不用更帅更年轻的啦?

经过去年,恐怕大家都有了一个共识:这个节目,廖昌永老师的点评绝对属于注入灵魂的那一种!

然而,第二季三期播完,看到组里有人发帖叹息廖院说的话少了,提的意见或建议也少了……其实吧,我经过反思认为,排除被jmz剪掉了很多内容的因素,再排除要捧一捧某位新晋出品人的因素,再再排除本季多了很多不好评论的选手的因素,廖院这一次的专业点评呈现出一个鲜明特点,那就是:

明面上,都是声乐教育里的原则性内容;针对性方面,大都是暗搓搓的,需要观众和选手自己去体会。

下面,就用我的渣记忆力给大家简单总结一下,肯定不完整,欢迎补充!

注:不按照播出顺序,不是原话,而是归纳总结,大家可以自行寻找,各自解读!

第一至第三期 唱歌这回事……

1、无论唱中国歌,还是唱意德法俄,咬字发音都不能“倒”,因为音乐逻辑重音和语言逻辑重音是不能被破坏的,否则就不是唱歌了。

2、换气的气口一定要找对,气口错了,就成了大喘气,更会破坏旋律的美感。补充一下,廖院在其他大师课场合说过,就算是换气,也要和歌曲的旋律以及情感结合,让观众感觉不到你是在换气。

3、咬字的时候,要做到音断气不断,“连过去”。之所以如此要求,是为了尽量保持最好的声音状态和情绪,因为气息一断,要重新找到合适的支点就会影响演唱。

4、评价第三期的小夜曲时,廖院说何宜霖“风格更准确”——因为学院派对“风格”这件事是非常执着的,莫扎特就是莫扎特,不能给唱成威尔第了;古典就是古典,不能给唱成真实主义了!这和流行歌曲里经常把大Pop改成摇滚、爵士什么的……完全不是一个路线。

5、第三期特约版评价刘泉君的“大歌”,廖院第N次提出难度太高对嗓音会有伤害的问题。这又是学院派的另一个执着之处,那就是一定要循序渐进。规范的声乐教育,一般的顺序应是从巴洛克、莫扎特到美声时代作品,再到浪漫主义的威尔第等人,再到普契尼们的真实主义……18岁这个年纪,就算考进音乐学院了,恐怕也得从“花非花”唱起(不好意思想起b站某阿婆主),2333!

顺便多说一句,声乐是个熬年头的行当,不能跳级,因为他们的乐器就是人体。

6、第三期特约版,廖院评价张博俊“高音偏低,因为用的力气太多”。为什么呢?因为音高上去了,气息就要下沉,才能支撑住;如果这时候用力太多,反而会把气息顶上去,声音就支撑不住,就会垮下来,就会导致“高音偏低”。而唱歌要“用气不用力”,更是廖院的经常谈到的一个原则。

举个相关的例子,我在b站听过一位当今的男中音名家唱《游吟诗人》里的著名咏叹调“她的微笑胜过星光”,和同好讨论时就觉得他那一次演出的咬字分句很怪,一顿一顿的,就和廖院评价赵越的“我和你”那个意思差不多。我个人分析,那位名家可能就是气息不足,所以要用更大的力气去推,这就和动力不足的车子、你要一脚一脚大力踩油门一样——大家可以自行想象那是个啥画风……

7、第二期(好像是特约版),廖院评价毛二的“她真漂亮”,说他“太唱了”——既然是唱歌,为啥“太唱了”反而不对?个人理解,就呈现的结果来说,“明白如话”是个需要追求的演唱境界;而这首作品本身的倾诉感就很强烈。所谓“太唱了”,就是说选手把大部分注意力集中在旋律的准确上,反而忘记了如何诉说人物心声,成了个点唱机……

8、还是第二期吧,廖院说周士原的优缺点都是太自然,“唱一个作品完全不加修饰”。这又是学院派的执着之一,也是他们和“原生态”的本质区别。中国传统的审美观叫做“哀而不伤、乐而不淫”,其实说的就是那种经过符合自然规律的适当修饰的感觉。

9、“感动中国”、其实也有感动我的崔越峰,唱了廖院的撒狗粮之歌“我要建一座皇宫”,被他评价为“一首阳光浪漫的歌,你一开始速度就慢了……需要科学训练”。讲真,这里面没啥值得过多分析的道理,只是让我想再次强调:美声是要讲科学的,光有好声音,啥用都不顶!

10、记得廖院还评价某位选手“努力在模仿其他演唱者的腔”,这其实是蛮严重的一个批评。因为,“做腔”本身就是美声唱法非常不提倡的东西,不仅会影响咬字的清晰度,还会导致压喉等不良习惯,然而却在国内业界流毒泛滥多年,以至于许多人误会了“美声”……

11、徐均朔的“让她降落”,廖院说他有情感、有内容、有故事,而且语气感非常好,歌曲有画面感——这几句话的知识点,可谓很多了!

首先是语气感。学唱歌,先学朗诵;会朗诵,就有了语气感,唱起歌来就不容易“倒”(详见第一条)。

其次是画面感。大师教人唱歌,总说要用声音画画,其实就是通过声音强弱的变化,表达歌曲内容,见字如面,闻声似画。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就是“有情感”。唱歌的境界,就是道出人们“口中无、心中有”的东西,就是表达情感。这事说起来简单,做起来要耗费一个歌者的一生啊!可能这首歌你找到了,换一首歌就迷惘了……即便是廖院,或者更多、更有成就的大家,终其一生,估计都在追寻不同作品里的不同情感,甚至一个作品不同乐句的不同情感,乃至一个乐句里每个字词的不同情感……这才是真正的“声入人心”啊!

说实话,廖院这季的前三期确实话少。孔子著《春秋》“微言大义”,我这个帖子也算是“精分”了!23333!跪求芒果做人,大家都盼着他多说几句的那个人,让他多说几句吧!

第四期 男中音审美基本法

到了第四期,廖院的点评还是没有增加的迹象……甚至,有些表演结束后干脆没有任何点评!jmz这骚操作,看得人很是火大!不过,本着研究夫子“微言大义”的精神,我还是努力的从廖院那些幸存的只言片语里挖出了些微声乐教育的原则性内容,跟大家分享讨论一下哈!还是老规矩,渣记忆力,不是原话,而是归纳总结,欢迎补充!

1、点评郑棋元和徐均朔的“当时”,廖院说了一句:“有时候,情感的深不在于声音大,而在于声音小。”敲黑板!这是非常高级的一句话!如果能够在表演里做到的,就是非常高级的处理!

对美声歌剧的误会,全世界范围内都存在。最常见的一种,就是觉得这个行当都是“全功率狮子吼”(英文就是full throat)……实际上恰恰相反,美声歌剧最强调对声音和气息的控制,以适应表达人物情感和故事的需求。举个例子,比才歌剧《采珠人》里著名的男高音咏叹调“我仿佛身在花丛”,就要求演员许多在高音区的弱音处理,以此营造那种“断肠人在天涯”的感觉,正合于白居易《琵琶行》里的那句“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而廖院本人,近年来在演唱中国艺术歌曲时也大量采用弱声,极好的体现出中国古典诗词悠远绵长的独特韵味和深刻内涵。

需要强调的是,用弱声,“声音小”,不是没声,更不是虚着唱。恰恰相反,想把弱声唱好,需要对气息和声音有更强的控制力,尤其是脱麦的美声歌剧!正如廖院常对学生说的,声音搭在气息上,才能往前传。

附:克劳斯 我仿佛身在花丛 (比才歌剧《采珠人》)

https://b23.tv/av50414277

2、本期的最大笑点,就是张英席和赵越的“缆车”里那句拿波里方言Funiculì, Funiculà……无限循环,魔音灌耳!23333!廖院在点评里告诉大家,这是个象声词!模仿的是缆车开动时机器转动缆绳的声音。(咦?不是切克闹吗?2333!)

在意大利艺术歌曲里,象声词是很多的。比如巴洛克时期的作曲家佩尔格莱西创作的“尼娜”,就有一句词Pifferi,timpani,cembali,翻译成“锣鼓喧天”,实际上是分别模仿笛、鼓、钹这几种打击乐器的声音。此外,还有模仿心跳声的、风声的……既然是象声词,就要求歌手演唱时要“像”咯!

顺便说个题外话(也不算那么题外),看到组里有学意大利语的朋友觉得业内持续质疑张英席的语言不可理解,也提出他的意语发音没什么问题。其实,唱歌和说话的最大区别,在于音乐逻辑重音和语言逻辑重音要合一。张的语言问题,更多体现在演唱时重音放的地方不对,有些元音发得不到位,辅音走得不干脆,或者是为了发声方便而“乱加字”……这样一来,自然是字也不正,腔也不圆啦!当然,这一段,彻头彻尾是我个人的看法。

再举个不那么贴切的例子。巴洛克时期的作曲家洛蒂写过一首艺术歌曲“请告诉我,美丽的小嘴”。而嘴,意大利语就是bocca。我看过廖院教唱这首歌,他当时告诉那个学生,这个词有两个c,在谱子上写成boc-ca,是一个词两拍,因此唱的时候,在两个c之间要处理得“像打乒乓球一样弹过去而不能像铁坨着地一样停住了”——大家可以自行体会意语演唱不同时期作品时究竟需要语言上怎样的处理。

附:帕瓦罗蒂和三大男高音 缆车

https://b23.tv/av23630030/p2

3、郭虹旭首席请教演唱了“我有一个装满星星的口袋”,廖院点评时表扬他情感细腻,但提出“这个调高了一点点”,随后解释说调高的话,选手在高音区“顶”得厉害,使的是拙劲,而且对经验不丰富的表演者,控制不住还可能会车祸。这是真正的、学院派的经验之谈!

有人可能会更赞同尚雯婕的点评“他不唱那么高的话,情绪到不了”。这是唱流行歌的审美——对美声歌剧来说,把声音顶到天花板,有百害无一利!害是什么?就是廖院说的车祸,就是过分拉扯声带,就是“破音”!流行或摇滚可能还会追求某些撕裂感,但在美声歌剧里,别说唱破了,哪怕是有一点点呲,哪怕某个音出现了摩擦感,“毛了”,都是很难接受的,会被观众和业内念上很久!那么,我们看的到底是不是个“美声节目”呢?或者,我们可以去听听音乐剧老将刘岩是怎么表达激烈情绪的:“失路之人”最后的长音到了半路,你会突然觉得,他还能再往上一步……

4、对选手来说,出品人本期给予他们专业上最大肯定之一,恐怕就是廖院对何亮辰、何宜霖说的那句:“我作为男中音,挺喜欢你们的!”

为啥这是极大的肯定呢?首先,当然因为廖院本人是世界级的男中音!虽然从教学的角度讲,老师本人是哪个声部并不重要,廖院那是连女声都得教的,还得范唱……但“喜欢”指的是审美,换句话说,廖院是用对自己的要求去衡量双何,然后得出了积极的结论!我记得,石倚洁老师在某个大师课上说过:“我们这一行最重要的东西就是审美,必须知道什么好,什么不好。”那么,就着廖院对双何“作为男中音”的肯定,我们也可以分析一下男中音的“审美”基本法。

从音色来说,一般情况下,男高音清越,男中音浑厚——声部划分的基础,就在于此。搞声以来,看到各处有人争论:廖院有些歌曲能唱得很高,他究竟是男高男中?其实,这不是音域问题,而是在中音区,他的音色最好、最温暖、最醇厚!

不可否认的是,那种蹬腿到A、偶尔到B、看着High C冷笑的男中音确实存在。在西洋歌剧的世界里,有个很BT的声部类型叫做“威尔第男中音”——有效音域到A,是他们的基本操作。据说,威尔第本人就是男中音。通过自己的创作,他为男中音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而这类男中的特点,就是在高音区仍能保持男中的基础音色;换句话说,那是种既明亮、又宽厚的声音,可谓是雄健辉煌!由此,威中突破了传统男中的反派、丑角、备胎等固有人设,演绎出一系列个性复杂、极有深度、名留青史的经典角色。

要知道,不是所有男高音都能唱到High C,甚至不是所有男高音都能有高质量的B乃至A!那么,一个有效音域和男高音相差无几的男中音,究竟和男高音有什么区别?还是那句话:音色!音色!音色!

作为美声唱法的发源地,意大利人对穿过乐队的人声色彩有一个很简单又很精妙的判断方法,一个词:squillo。这个术语不太好翻译,勉强译成中文,就是“银铃”或者“小号”。我们经常把著名的男高音如莫纳科形容为“完美的黄金小号”,就是这个意思!相对的,男中音的音色自然就是“黄钟大吕”、“暮鼓晨钟”啦!

从角色类型来说,男高音多为年轻男子甚至少年,男中音扮演的则全是成年人乃至老年人。威尔第最经典的几个男中音角色,如雷纳托(假面舞会)、卢纳伯爵(游吟诗人)、利格莱托(弄臣)、罗德里戈(唐卡洛)和老阿芒(茶花女)……无一不是成年人,甚至是地位很高、很有权威、性格复杂的成年人!对于这样的角色,男高音太轻巧浮夸,男低音又太苍老乏力,因此才需要一个“雄健辉煌”的声音去演绎。

顺便说一句,戏剧男高音的音色非常接近男中音!而戏高的经典角色是哪一个呢?威尔第的奥赛罗!一个因多疑、嫉妒而导致杀妻的渣男和大英雄!现在,你明白“音乐是核心,角色是基础”的意思了吧?

仔细想想会发现,威尔第男中音是很罕见的——能唱几部威尔第的很多,几乎都能唱的就很少!比如廖院。我说过,从纯粹的技术角度讲,他是典型的高男中(有效音域较高的男中音),高音区的辉煌难不倒他,他也确实演过多部威尔第作品。但必须承认,他在低音区的弹性不足(年纪大了好一点),不足以被称为威中。而我以前很不理解,俄罗斯著名男中音霍洛斯托夫斯基(RIP)年轻时的声音何等清澈柔和,后来为啥想不开就“撑”起来了呢?现在想想,大概也是为了高音区辉煌的同时、也拥有那种宽厚的低音区……他是否做到了?见仁见智。

最后,推荐各位去听听米尔恩斯、巴斯蒂亚尼尼、卡普契利等这些威中大神,或许能体会到双何未来的路线——如果他们想坚持做歌剧演员的话……

附:巴斯蒂亚尼尼 你玷污了纯洁的灵魂aka绿帽歌 (威尔第歌剧《假面舞会》)

我心目中最完美的“绿帽歌”版本,“威尔第男中音”的绝大部分要素都在其中!

https://b23.tv/av51601712

本期完结。我觉得我像个淘金的,廖院说的话,被剪得只剩三个字,我也要想秃了头去淘啊淘的,淘出点金沙来,因此难免发挥过多,请各位担待!强调一下,绝大部分都不是廖院的原话!欢迎大家补充!希望第五期,我还能更新这个帖子……

第五期 e真的不发音吗?

由于三重唱不需要出品人来决定的奇葩赛制,廖昌永老师获得了本季史无前例的自由点评空间(就是被无良jmz剪掉的少了一点……说得很心酸?)!仅凭本人渣记忆力,就写下了将近500字的笔记?内容涉及唱功、风格、情感表达甚至意大利语现场教学!老规矩,不按顺序,不全是原话,各自解读,欢迎补充!

1、廖院被解放的迹象之一,就是面对自己的“亲学生”戴宸,在评价他与双何搭档的三重唱“春之一日”里的表现时,给予了完全积极正面的肯定:“很聪明!很有乐感!”

那么,乐感究竟是什么?能吃吗?

望文生义,乐感就是对音乐的感知能力,包括对音色、音准、速度、节奏、情感、和声等等要素及其变化的感知能力。这种能力一部分是天赋,一部分来自训练。乐感差的人,音色再好,大概也是个五音不全;乐感好的人,声音的缺陷倒有可能弥补。换句话说,对职业歌唱家来说,良好乐感是真的能“吃”的——吃饭的家伙!而戴宸的“乐感好”,就体现在两次舞台演唱了风格迥异的两个作品!

罗西尼的“舞曲”是用塔兰泰拉风格写成的,大量的快速音阶,旋律有强烈的流动感(人称“罗西尼式渐强”),要求演唱者又快又准,蹬腿就上,一上就到,一口气倒不过来,或者没跟上音乐,或者糊了花腔……妥妥车祸!而“春之一日”,却是一个大线条的作品,极为抒情,如何充分利用声音的强弱变化来画景生情,是表演主旨;与前者的近乎炫技形成鲜明对照!这么天差地别的两首歌,戴宸的完成度极高!

要知道,没有一个歌唱家是能唱好所有类型作品的,否则同一声部也不会再分出各种类型了。组里也有jm提到,戴宸有没有可能成为石倚洁老师那样的罗西尼男高呢?我个人觉得,他的型号略略大,能唱“舞曲”,未必能唱美声时代作品——美声三杰的花腔,仿佛是专门写出来为难男高音的!另外,推荐jm们去听听当今最好的罗西尼男高弗洛雷兹演唱的“舞曲”,相信大家会有更直观的感受。但是,或许正是戴宸在上述作品里体现出的极好乐感和聪明头脑(唱商这种不存在的概念没必要在古典音乐语境里说),让很多人看到了那样的可能……

附:弗洛雷兹 舞曲(罗西尼作曲)

https://b23.tv/av76464999

为了不把这个帖子变成戴宸的夸夸楼(请jm们在回复里尽兴的夸!),最后再说一点:乐感好,也是会变成缺点的——我没记错的话,廖院在某个大师课场合说过:“我们乐感好的人,容易自我陶醉……”

2、评价双何与刘岩的三重唱“我到底是谁”时,廖院指出,由于刘岩本人是这首歌的原唱,他对作品更了解,因此在音乐和情感表达上比双何更为主动,导致这个三重唱的融合感不如“春之一日”,但由于何宜霖不太适应音乐剧的风格转换,他们选择和刘岩合作,还是“很有眼光,取长补短”。

这里面的知识点比较多,归纳为一个问题:刘岩的“更主动”是怎样体现的?

在美声歌剧的世界里,表演中的头等大事就是:照谱子唱!最理想的状态,就是把作曲家写出来的每个音符、每个表情记号百分百的转化为现实!这也是作曲家们奋斗了一百多年的成果!要知道,在古典时代,很多歌唱家能把作品演绎成字面意义上的“连你妈都认不出来”!jms能体会到作曲家的悲催了吧?因此,现代的学院派理念就演变为——关于作品的一切,都在谱子里了!

但是,这不等于彻底否定了演唱者的主观能动性。换句话说,看谱子别光看正面,也要看“背面”,看创作背景,看歌词里的故事。比如斯卡拉蒂的“恒河上升起太阳”,全部歌词只有4句,照足谱面去唱,很多大师教唱的时候都会跟你说“那就无趣了”或者“你的音乐缺乏趣味性”。而挖掘这首歌的内涵,就会发现它实质上是颂歌体的宗教赞美诗性质,一边欢欣愉悦于“神赐”,一边温情感激于“神赐”……于是,短短的一首歌就有了变化。

附:石倚洁 恒河上升起太阳 (斯卡拉蒂作曲)

https://v.youku.com/v_show/id_XNTEzMzcxNDc2.html?sharefrom=iphone&sharekey=1c5e451706b44f08c42dbd16befb34124

我们也可以用刘岩后来的独唱请教“海水”做个例子。前后两遍,从“你应该知道海水”开始,歌词旋律相似,但处理都不同。前一次,他气息连贯,多用弱声,强调的是叙事感;后一次,明显用了更大力气咬字断句,强调的是抒情……讲真,我们可以批评刘岩的发声能力和唱法,唯独不该质疑的就是他看谱子“背面”的能力,也就是以风格、以情感牢牢抓住观众的能力!记得廖院评价“海水”时是怎么说的吗?他说:“刘岩用看似很平静的语气,去表达内心的波涛汹涌。这很难,很见功底!”

3、徐均朔、郑棋元和王上的三重唱“海洋之心”,廖院指出王上的不足之处是“要有交流,要有身体配合,你现在把所有注意力都集中在音准上了”。这其实说的已经不是演唱,而是表演!

歌剧演员也是演员。演唱演唱,除了唱,还要演!有些歌手被称为“录音室歌王”,大概率是因为他们缺乏现场表演的能力。而在歌剧界,光能唱,更是远远不够的!举个例子,第四期提到的著名男中音米尔恩斯就是个演技爆表的人物!《假面舞会》里一首“你玷污了纯洁的灵魂”(aka绿帽歌)无数名家演唱过!而他,在唱到“一切都完了”(È finito)那一句时,就能用哭音带出悲哀、愤怒又不失一点破碎的温情。还有《唐卡洛》里著名的死亡7分钟,角色中枪以后的“临终遗言”片段,他还能用音色变化演绎出吐血和断气……现在,大家明白“注意力都在音准上”是个什么意思了吧?

附:米尔恩斯 卡洛请听我说(威尔第歌剧《唐卡洛》)

这版吐血断气特效没出来……就看看表演吧!

https://v.youku.com/v_show/id_XNDcxMDU5MTYw.html?sharefrom=iphone&sharekey=85dde7e26075abd978fbeb4438e734554

4、徐均朔、郑棋元和胡超政的“恋爱指南”,应该是本季少见的爵士风。廖院评价他们“风格好,在舞台上有变化”;到了胡超政的独唱请教,他又指出选手“两个风格不一样的作品,一个是浪漫,一个是内心很灰暗压抑,从声音塑造上来说,完全感受到人物的绝望,这种把握是对的。”

哎呀呀,jm们有没有发现,我这个帖子多少次谈到“风格”这两个字?风格到底是什么呢?怎样用具体的技术去体现呢?

拿前面提到的罗西尼举个例子。他的音乐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快速音阶、花腔、“绕口令”以及“罗西尼式渐强”。这些特点总结为风格,就是罗西尼音乐的幽默风趣、热情乃至疯狂。试想一下,要是你唱“舞曲”,却没法把谱面上的“快板”速度唱出来,这还是罗西尼的风格吗?或者,你唱廖院的代表作“大忙人”,结果绕口令糊得不能再糊,这还是罗西尼的风格吗?

又比如,古典时代的作品最好不要乱加滑音和装饰音,因其风格就是规整、典雅、轻盈——滑音多了,贵公子可就变成油腻男了!但你要唱爵士风,要表现那种慵懒、多情、撩!不就是熟练的使用滑音、转调这些技术吗?嘿嘿!

附:莫纳科 快给大忙人让路 (罗西尼歌剧《塞维利亚理发师》)

男高音恶搞男中音名曲,搞笑加成版?

https://b23.tv/av55002006

5、张英席、赵越和赵一的三重唱Musica che resta,廖院点评赵一时说:“你在舞台上挺松弛的!”敲黑板!这是唱好歌的基本原则之一!而且,不仅是声音要保持松弛,全身(除了腰腹)都要保持松弛。

腰腹是支撑气息的基础,所以要保持。但四肢如果僵硬,气息反而会被提高,声音也就跟着僵硬、不松弛了。声音僵硬了,哪里还有圆润感和表现力呢?我常看廖院的大师课——他最喜欢让学生做的一件事,就是边唱边走,甚至边唱边跑!其目的,就是让学生放松四肢!所以,唱歌真的不是只用嗓子在唱啊!

6、咳咳,本期的戏肉到了!郭虹旭的独唱请教,演绎了最伟大的男高音卡鲁索的首唱作品“黎明”。而廖院的点评,堪称意大利语现场教学!他提到,小郭童鞋没有分清意语元音的开母音和闭母音,并以l'amore这个词为例,指出了他的错误。

有人可能不太明白:郭虹旭究竟错在何处?那个e,真是不发音吗??

其实,廖院没说“e不发音”(用梗请当心哈哈哈?)他说的是,e经常被省略,如l'amore经常被写成l'amor。但是,re这个音节是存在的!e是要发音的!而一般情况下,意语单词的重音都在倒数第二个音节。因此,这个单词的语言逻辑重音就是o,就是mo这个音节,而不是小郭发成的a,不是la这个音节……所以,他是“语言逻辑重音不对,音乐逻辑重音也不对了”!

或许有人要问,为什么美声歌剧对“语言”如此执着?这个嘛,举个例子。本人是广东话母语,每当看到KTV麦霸用普通话试图唱粤语歌时,不好意思,我会笑场!那天,听到卡雷拉斯还是多明戈唱“敖包相会”,前几句还挺唬人,唱到后面,我还是不负所托,笑场了……

附:波切利 黎明 (莱翁卡瓦罗作曲)

https://v.youku.com/v_show/id_XNzQzNzY0NzQw.html?sharefrom=iphone&sharekey=3d5d4ed0a2d59982c5aa5d10394178861

本期完结。送上彩蛋——我为啥那么肯定廖院有很多话被jmz剪掉了呢?因为这帮外行!话剪掉了,气口还在啊!23333!

第六期 今天学会撩妹了吗?

如果说,前五期本人是在沙里淘金,试图从廖昌永老师被剪得支离破碎的点评里拼(fa)凑(hui)出一些什么内容的话,第六期……苍天啊!大地啊!海水啊!我简直是在捕风捉影!就差无中生有啦!哭得很大声有木有!擦干眼泪(干嚎,哪有泪),我还是得问上一句:今天学会撩妹了吗?

1、作为歌剧迷,本期选曲我是非常?️的——居然有《塞维利亚理发师》里的二重唱“我有一个好主意”!而在殷浩伦和亲学生戴宸演唱完罗西尼这首不太显眼的作品以后,廖院的评价是:“殷浩伦第一次上台能唱成这样,还是很惊艳的。”他随后又指出,这个二重唱和此前郭虹旭、赵越的“在水一方”不好比较,因为古典时期的作品不是以情感取胜,而是以技巧取胜。

何解呢?

在第五期里,我给大家简单总结过罗西尼音乐的特点:快速音阶、花腔、绕口令、“罗西尼渐强”等等。其中,花腔是衡量一个演唱者究竟能不能唱好罗西尼的显著指标。要是“跑不动花腔”,那您和罗西尼们就今生无缘、来世再会了吧!

要知道,花腔这门手艺可是和歌剧艺术一路相伴走到今天的!16、17世纪的时候,阉伶歌手们为了炫耀技巧,在演唱里随意增加各种花腔和装饰音,把音乐弄得极为俗艳浮滥;作品被搞得“爹妈都认不出来”,说的就是这个时期的惨状……而经过格鲁克改革,首先确立了“音乐”在歌剧里的核心地位。到了罗西尼,就彻底规范了花腔的使用。他的作品都在谱面上明确标识了花腔、装饰音和华彩乐段,决不允许演唱者随意增删。也因此,尽管高难度的花腔成为罗西尼的标志之一,哪个声部都得用到,但技术的运用完全是为剧情和人物服务的!

换句话说,罗西尼全面革新了美声唱法,为歌剧开创了一个新时代。同期的多尼采蒂和贝利尼也创作了大量类似风格的作品,他们三人于是并称“美声三杰”。花腔、绕口令、快速音阶就是这个时代共同的标志!

附:石倚洁 Alex Esposito 我要给你找个老婆(罗西尼歌剧《意大利女郎在阿尔及尔》)

“发老婆”二重唱,私以为最能代表美声时代的三大特点!

https://b23.tv/av56141292

那么,如何判断一个歌手“跑得动花腔”呢?

花腔的特点是快速、颤音和大跨度音程。对演唱者来说,就要做到节奏明快、灵活准确、气息连贯。以戴宸和殷浩伦本期的二重唱为例。戴宸在技术上没有特别大的问题,音色明亮甜美,音准很好,速度也够。不过如前所述,他的生理条件不太适合罗西尼,靠乐感弥补速度不足,因此没有余量,就显得拘谨。至于殷浩伦,更是一言难尽!他大概是照着廖院的演出视频学的这首“好主意”,乐句里的轻重处理几乎是一样的!但是,他用的力气太大了!有jm觉得他的重音像是“吐”出来的,原因或许在此。而力气过大,气息就不连贯,声音就死板没弹性,花腔就不轻巧,完全不是罗西尼style!简单形容的话,从廖院那里借个胆子,我很想问他一句:“宁是在打桩吗?”

既然作品要“以技术取胜”,技术缺陷就会导致演绎偏差。在这个二重唱里,费加罗是想发财,殷浩伦把花腔唱得太重,就失去了人物的聪慧油滑,“好主意”听起来就一点都不机灵;用力过大,表情都“狰狞”了,挣钱就变得跟抢钱一样!至于伯爵,则是在“发春”。还记得廖院此前的人物解读吗?“也是(和戴宸一样)萌萌的、呆呆的,心里有一团火,爱着一个女孩。”jms都知道,要说呆萌,戴宸是连演都不用演的(bushi!但角色心里的那团火,拼完花腔,他已经没有技术空间去展现了,那还怎么撩妹啊!?

既然说到撩妹,就多说几句。在美声歌剧的世界里,撩……啊呸,浪漫这事也是有国别和风格之分的。比如说,意式就比法式更冲动热情,法式就比意式更优雅内敛。我曾听过廖院给学生范唱贝利尼的艺术歌曲“游移的月亮”——都是照着谱子唱,他就能用更明朗的节奏、更鲜明的强弱变化,更连贯的气息做到一咏三叹(切分音唱得极其均匀),从而把那种睹月思人的甜蜜痛苦表露无遗!这就是意大利式的那团“火”!把男生都当场听出了迷弟脸……要说会撩,还得是老师啊!23333!

附:廖昌永 黄英 拉起你的小手(莫扎特歌剧《唐璜》)

这个二重唱,是各种意义上的真·撩妹歌!

https://b23.tv/av47176320

那么,是不是技术没问题,情感表达和人物塑造就肯定没问题了呢?很遗憾,NO!

当今最优秀的罗西尼男高音弗洛雷兹,曾经出演过威尔第歌剧《弄臣》里的浪荡子公爵。据石倚洁老师说,弗帅真是把“谱子上写的全都演绎出来了”。然而,评论界仍把他的公爵大肆批评了一通。原因就在于这位帅哥演惯了美声三杰创作的那些“恋爱中的小奶狗”,现在要演威尔第那充满了警世之言、宿命之感的作品……实在不像个风流而不下流的渣男啊!

附:弗洛雷兹 女人善变(威尔第歌剧《弄臣》)

大家品品,到底哪里不够渣??

https://b23.tv/av37433400

话说回来,殷浩伦和戴宸还很年轻。威尔第们的作品对他们来说太重了,所以廖院才给他们挑了罗西尼。虽说美声时代整体很适合这个年龄,但罗西尼的技术难度又摆在那里……他们能有如今的完成度,也可以接受了!歌剧,毕竟是个熬年头的行当呀!

2、如果没有PLUS,写完“撩妹”,本期更新就只能留下无言的结局了……好在,jmz高抬贵手,为廖院在特约版里留下了对小朋友周奇挑选二重唱搭档的谆谆教导:“两个男中音的话,声音色彩相似,互补性弱一点;选择男高音或高男高音,比较合适。”

哎呀呀!不说则已,这一说,分明是在内涵jmz的外行和骚操作!(纯属本人瞎理解,廖院可没说哈!)

看看本季的二重唱组合——官配双何双男中,袁广泉/董攀男中配男低,然后就是歌剧、音乐剧双男高的各种排列组合……男高搭男中,这种歌剧重唱里比较常见的、经过千锤百炼和时间考验的选择,反倒不多,大概只有刘岩/周奇、殷浩伦/戴宸。什么?适可而止?那个就忽略不计吧,连歌手的正经声部都定不出来……这样的操作直接导致了本季的二重唱虽说并非不好听,却也扎扎实实的不出彩!编曲的、写和声的当然要背锅,但选手的声音色彩是这一切的基础,色彩重叠了,人力很难救回来!

讲真,美声歌剧为啥要有声部划分呢?因为这是“剧”,有剧情,有角色;划分声部是要适应不同角色。中国民族歌剧的创作中曾碰到过一个问题:如果要体现民歌的特点,杨白劳这样懦弱、无助、衰老的父亲角色就得用男高音去唱……这无论如何都不符合角色塑造的要求!由此可知,西洋歌剧为何会习于用高声部演绎年轻人、情侣,中声部演绎丑角、佣人,低声部演绎老人、反派等等。天纵奇才的莫扎特、威尔第、比才们,都不同程度的改变了上述状况。但如果没有威尔第男中音们浑厚辉煌的声音色彩作为基础,也不可能有弄臣利格莱托、备胎卢纳伯爵以及绿帽哥雷纳托的名垂青史啊!

至于重唱,更强调声音色彩的不同。罗西尼就是非常重视“重唱”使用的作曲家,重唱、合唱都是他表现故事戏剧性的重要手段。《塞维利亚理发师》里就既有叙事性重唱,也有冲突性重唱。前面说到殷浩伦/戴宸的二重唱“我有一个好主意”,就属于叙事性重唱。在歌中,两个人你来我往,喋喋不休,精心策划着撩妹大业——如果演唱者的声音色彩没有鲜明差异,鬼才听得清谁想要撩妹而谁又在给撩妹出主意!至于冲突性重唱……望文生义,还需要解释吗?

附:弗洛雷兹 埃罗德 我有一个好主意 (罗西尼歌剧《塞维利亚理发师》)

https://v.youku.com/v_show/id_XNDE1ODEzODg3Ng==.html?sharefrom=iphone&sharekey=99a6b29c967b9fc30f100c1a8ad2ff7a1

多明戈 我有一个好主意“一人分饰两角”版?

听完就知道,一人真的演不了……

https://v.youku.com/v_show/id_XNDE1ODEzODg1Ng==.html?sharefrom=iphone&sharekey=320df998d1a8ba45e3399ace562cd82d9

廖院曾说过,美声歌剧和流行音乐的最大差异之一就是有大量的、高难度的、组合不同的重唱。所以,本节目到底还是不是一个美声节目呢?

本期完结。第七期是否还能更新……咱也不知道,咱也不敢问啊!

第七期 一首歌的恋爱究竟咋谈?

咳咳!从第六期开始,本人就对不做人的?芒死了心!组里jm给我出主意,让我以后干脆分析廖院的微表情……这个这个,真到那一步,我也只有告辞了!

谁能想到,峰回路转!所谓师者,传道授业解惑——怎么做?无非言传身教罢了;而身教,又远远大过言传!?芒虽然不让廖院“言传”,却以一次根本不能算帮唱的出品人合作舞台让他开了一期裸眼3D的大师课!对观众来说,阿伟的归宿只能是荒冢!对选手来说,不知道“今晚不睡觉”能不能吸收到其中的精髓?

本期,我会利用廖院点评选手舞台时“幸存”的内容,结合他在与张英席、赵越三重唱大俗歌“我的太阳”里教科书般的示范,尝试分析一下大家常说的“谈一首歌的恋爱”,究竟咋谈!?老规矩,不按顺序,不是原话,欢迎补充!

1、在四重唱“Piano Man”点评第一次登台演出的杨皓晨时,廖院称赞他“第一次登台一点都不紧张”。有人会觉得这是句套话——当然不是!对任何要在公众面前表演或表达的人来说,紧张都是难以避免的大敌!

针对唱歌来说,紧张会导致四肢僵硬——身体不放松,喉咙就没法放松,声音就更不可能放松!挤着嗓子唱会好听吗?紧张还会导致开口……不是你跪啊,而是他崩!演唱者对起始音本就日常处于恐惧状态。在我看过的大师课里,许多学生是不错的歌手,唱到高潮处也能催人泪下;然而开口第一句,时常能把我给唱出这表情?笑哭了!

要解除这种紧张状态,说穿了,就是廖院常给学生说的那三个字:“准备好!”

首先,就身体准备来说,除支撑气息的腰背外,四肢都要放松(我应该在这个帖子里说了N次,2333)。再引用廖院常说的一句话:“不要上来就起范!”至于他本人,仔细观察演唱前的身体姿态,包括第七期的出品人合作舞台——双肩和手臂从来都处于自然下垂的状态,但腰身挺拔,一上眼,整个状态潇洒从容!其次,起音的准备。美声唱法讲究的是高位置,最重要的是在发声前把歌唱位置放好,下颚放松,这样才能一开口就得到“打哈欠”一般的理想歌唱状态。还有一点,就属于眼睛都看不出来的领域,那就是注意听好伴奏,感受其织体的韵律和变化,融入音乐的情境中。而这版“太阳”,廖院solo的整个第一段变成了自由拍,并不是那么好把握。但由于准备充分,他的起音咬字清晰,气息平滑,还充满情感!常言道: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啊多么辉煌”一出,我们已经觉得那阳光如此柔和,又那样灿烂!

附:廖昌永 快给大忙人让路(罗西尼歌剧《塞维利亚理发师》)

大家可以集中注意力听听廖院在自己这首成名作里的起始音——坚定饱满,只有充分准备,才能做到!

https://b23.tv/av5957678

2、点评赵越、周奇和赵一的三重唱“一直都在”时,廖院对赵一的语言能力表示肯定说:“他的意大利语最好!”其实要我说,当天登台的所有人,演唱中语言最好的人必须是他自己啊!

首先,演唱和交谈的语言不是一个概念。廖院本人曾说过,意德俄法,他都属于能读能唱不能说——就是看得懂,念得好,没法自由交流。但要知道,小廖当年第一次去法国比赛,就拿了“最佳法语演唱奖”,业界出了名的“语言好”啊!由此可知,演唱中的语言最重要的是掌握发音规则,找到“语感”或曰“语气感”。

关于意大利语的发音规则,此前略略谈过,本人不是意语专业,就藏拙了。但语感这个东西,不需要语言专业也可以练出来。组里曾发过双何排练小夜曲的视频,不知大家是否记得他们做的第一件事是啥?对!朗诵歌词!学唱歌先学朗诵,就是为了找到准确的语气感,让音乐逻辑重音和语言逻辑重音重合,“不倒板”!

用“我的太阳”里的che bella cosa这句歌词举个例子。意大利语演唱的话,che是定冠词,cosa是副词,重音就在第二个形容词bella。拿中文歌词对照一下,“啊多么辉煌”——重音就跑到句子后面去了!可知,不同语言的演唱,重音就不一样;重音错了,语感就没了,听起来就会“怪怪的”。这次的三重唱,有jm指出赵越的语言问题非常突出,其实就是对比之下,他的轻重不鲜明,咬字死板,没了“语气”……举个极端不贴切的例子,读书软件的语音朗读,能和真人读书的感觉一样吗?而廖院呢,即使是自由拍,开口这第一句,重音也稳稳的送到了该送的位置!纵观全曲,无论solo还是后面的重唱,轻重缓急,不粘不滞,满满都是诉说感!要知道,声音在演唱中的色彩主要是通过轻重强弱的变化来达成的;廖院把语感的轻重做到了字词之间,极尽精微!即便你不懂意大利语,也不妨碍他的传情达意——否则,为啥有人会说“感觉跟他谈了一首歌的恋爱”呢??这,就是语感的重要性!

要知道,即便是母语演唱,中国人唱中国歌,依旧可能出现语感问题。比如“多情的土地”里“一层层金黄翠绿”这一句——由于此处音乐是倒板的,许多演唱者一个不小心,就会把重音唱到“黄”字上去!

附:廖昌永 多情的土地(作品介绍在此https://www.douban.com/group/topic/148826015/)

听听顶配美声中文咬字!以及母语演唱一样要有语感啊!

http://m.v.qq.com/play/play.html?vid=x0124c6x9bx&ptag=4_7.3.5.22238_copy

再强调一下,“我的太阳”不是歌剧不是歌剧不是歌剧!每个句子的轻重处理有更大的调整空间,但若违反了语言规则,那肯定是不对的。这,就需要大家自行体会了。

而或许正是因为音乐逻辑重音和语言逻辑重音的合一问题,使译配变成了极为困难的一件事!毕竟,文字的翻译只讲信、达、雅;而大部分写作者也不会考虑未来如何入曲、如何“唱”吧?由此也可知,为何本期的“桑塔露琪娅”完全没用原版的意大利语演唱,廖院罕见表达了不赞同的态度——“最起码可以唱一段啊!”

3、本期,徐均朔、张博俊和戴宸三重唱,合作了金主爸爸广告歌“更好的自己”。廖院先是肯定了徐均朔的舞台表现,评价亲学生戴宸则说:“他的配合度比较好。”当张惠妹指出戴宸的好处是“在用自己的方式唱”时,廖院随即表达了赞同。

他们到底在说啥?说“跨界”!

本季选手普遍跨界能力不足,该是较大范围内的共识了。但究竟怎么“跨”?不好回答!祖传粉丝都知道,廖院去年的名言之一就是“我不想看到一个山寨流行歌手”(好想念彩排大魔王人设的廖院!)。而这,就是美声跨界过程中经常会犯的错误!逻辑也很简单:如果美声歌手完全用流行唱法,且不说转换是否顺利,关键是那和流行歌手有什么区别?哪里谈得上是跨界?根本就是改行!

本人,是听着“跨界”才入了歌剧这个坑!准确的说,是听着起步时被视为投机、搭档奔20年去了都没散的流行美声组合il divo!而他们之所以迟迟不能散伙,恐怕正是找到了流行与美声的完美结合方式!

从声部上说,il divo是三男高、一男中;从类型上说,则是三美声、一流行。即便是两位美声男高,音色也有明显差异,David清越如高天,Urs晶莹似雪峰。反观一直想出圈的?芒,在歌剧、音乐剧两条线之间胡乱穿插……双男中、双男高也不是不行,问题是音色啊音色!哪怕是本人点赞的广告歌,两个音乐剧男高的音色也过于接近了!

从作品来说,il divo翻唱了无数劲歌金曲级别的经典,大多翻出了水平,翻出了特色,甚至翻成了“自己的”!这就跟编排有关。一般来说,流行比美声对听者更具亲近感,更“入心”;但那种力量感,则是美声更突出、更炸场。为此,il divo的流行作品多由流行出身的Seb或唱过音乐剧的男中Carlos开场;经典民歌类(如caruso)则换成美声line开场;到了高潮部分的重唱,需要震撼人心了,就完全是歌剧成员的主场——而本期的广告歌,就出彩在这个地方!

或许有人认为,广告歌“浪费”了戴宸。但这是最合理的安排!一个歌剧男高音勉强用流行唱法,转换不熟练的话,就会像本期的赵一那样,歌者观者,各种违和!开个玩笑,真要这样唱,他老师非把戴宸给逐出师门!?那么,把副歌和重唱里的高声部华彩乐段分配给他,正好发挥所长,又能巧妙融合进这首励志感满满的作品中。

组合还可以讲究搭配——独唱歌手的跨界又该怎么做呢?要找标杆的话,往国外说,必须是波切利;国内呢,就得属上到八十下到十八、人见人爱花见花开的廖昌永老师了!jms可以自行考古——阿伟死了,我都说倦了!

廖院跨界,首先有男中音色的先天优势——温暖、醇厚、亲切,极为接近流行唱法那种intimacy的质感。要知道,il divo里实力最强、最受肯定的也正是男中音!可见成功之道是相通的。其次,他在美声中国化的实践方面已臻化境!别的不说,光是中文咬字这一项,不论美声界还是流行界,多少人一辈子拍马赶不上!更重要的是,他绝对是用美声唱跨界!声音的空松通、全腔体的共鸣、高位置的发声……啥都不少!但那是一种更具有弹性、更富于变化的美声唱法!他会根据作品里具体的要求,需要辉煌就增加头声,需要宽阔就增加胸声,需要柔声轻诉,就放弃统一腔体共鸣。而这一切,都要有绵长气息的自如转换、清晰咬字以及完美语感,才能做得到!我有时甚至会觉得:或许在廖院眼中看去,这世界上并没有美声和流行的区别,有的只是作品、旋律和感情……

附:廖昌永 蔡明 因为爱情

请忍住看到蔡明姐姐的笑场?而我选这首,因为这大概是廖院唱过的最“流行”的一首歌,最能反映美声跨界究竟咋跨!

https://b23.tv/av18352006

说回第七期的“我的太阳”。这个版本,开场solo自由拍,中段曼陀铃带出的波萨诺瓦风,末段回归传统美声。两位男高音都一定程度采用了跨界流行唱法,廖院大体还是自己的起家本领。但无论气韵还是声音,晚辈都明显比前辈生硬了许多……

PS:感叹一下,戴宸真是廖院的好学生!第七期,师徒俩在各自作品里都唱了一段上行音阶(你肯定记得,就是哦哦哦嘛,嘿嘿)。很多歌手容易把这种地方唱成装饰音;但他们一丝不苟的把每个音都唱准了,送到位,并且有感情!这就是学院派!

4、写到此处,jms恐怕还是想知道:廖院开嗓,为啥阿伟的归宿就必定是荒冢呢?因为到了职业生涯的这个阶段,他已经拥有了一项必杀技!恰好体现在这版“太阳”solo后半段的那一句o sole mio的弱混处理!准确来说,就是在弱声上的真假声转换平滑圆融,与胸声衔接更是做得静水流深!所谓“任是无情也动人”,查理老师将这个效果形容为“迷人”,不知各位是否同意……来来来,倒在荒冢里躺平的阿伟们,让我看到你们的双手!

讲真,无痕切换音区一直都是廖院的保留节目。但年纪到了,声带必然衰退,发声能力必然下降。为了应对自然规律,廖院这些年在“弱声”的处理上做了大量文章。而他的另一句名言是:“有本事你就弱着唱!”可见,唱强,还可以拼本钱;唱弱,倒是更见功力、素养和智慧!

我在前几期说过,唱弱声,不是没声,也不是虚着唱。那怎么唱呢?石倚洁老师在某次大师课上总结得最为简洁明了:“唱弱声,就是减缓气息的流动。”换句话说,更好的控制气息的走向。而呼吸深而有力,气息饱满绵长,是廖院的另一个保留项目。为了演唱效果,他在很多高难度作品里还能适时的不换气或少换气;由此,他才能做到自己反复跟学生强调的“音断气不断”、“用气不用力”。而这种对气息更强的控制力,大大帮助了他的弱声处理,使他在唱弱声时依旧不疾不徐,音色更是饱满统一。

这里面当然充满技术,但我本期讲了太多技术,现在想讲讲头脑和智慧!要知道,演唱中的声音强弱是相对的,强弱的变化是要讲情感逻辑的。

我曾听过石倚洁教唱“冰凉的小手”。整段下来,印象最深的不是他讲la speranza的那个high c,而是高音辉煌以后进入尾声的那几句:

Or che mi conoscete

Parlate voi

Deh parlate chi siete

Via piaccia dir.

而石老师的讲解和范唱归纳起来的话,要点如下:第一句是自述完毕,要温柔亲切,最弱;接着要求姑娘讲讲自己,转为迫切,强了一点;姑娘不搭理他,于是更强烈的问出“你是谁”;最后再转弱声,恳切请求“你就说说看嘛!”接下来的情节,地球人都知道,就是姑娘的那首咏叹调“他们都叫我咪咪”啦!撩妹成功!嘿嘿!

这,就是演唱中强弱转换的情感逻辑。真正的艺术家都是靠头脑吃饭的!

至于廖院本期的那个让阿伟归于荒冢的必杀技——“太阳啊我的太阳”,这一句为啥要处理成弱混接胸声呢?而且,弱混正好是在o sole(太阳)这个词上?尝试解读一下,私以为,这样处理是为了凸显第一段里的那个太阳,是刚刚露出地平线的春阳!光耀大地而又并非灼热刺目,反而是温柔和煦,怡人暖心,让你不由自主想要亲近,就如同那个有着阳光一样美丽眼睛的姑娘!至于要接胸声的原因,那就更简单了——第二段节奏加强了,旋律里的画面更宽广了!正如太阳总要升上天空,总要变得夏日骄阳一般的、更为热烈明朗;正如再温柔的姑娘,也会显露出充满活力的一面啊!23333!

演唱中的色彩,就是这样通过声音的强弱转换来实现的!而廖院在这个领域里“纳米级”的处理简直数不胜数!如果说他是教科书,那么,这本“书”在语言上全是平实而毫无浮夸的大白话,但在内涵上,却如同瀚海汪洋……够许多人学上半辈子啊!

附:廖昌永 可爱的一朵玫瑰花 (王洛宾作曲)

艺术歌曲最能听出“弱着唱”的处理以及强弱转化的情感逻辑!

https://b23.tv/av53935410

本期完结。对参与这个节目的选手来说,能够和廖院这样的业界标杆面对面,甚至有机会聆听他的教诲,恐怕是最大的吸引力之一。那么,jmz做到了吗?

第八期 春风为何唤醒“魔王”?

这一期是师兄帮唱,按理说,该是节目的一个高峰。然而,组里却经历了很丧很丧的24小时……原因众多,一言难尽。但无论外界怎么纷扰,追寻艺术的路仍然要向前延伸!

值得一提的是,不知出于何种目的,一向不做人的?芒,本期似乎暗搓搓的在重新树立廖院的“魔王人设”!连续几个舞台,都给他留下了对选手的“差评”!如此一反常态,一方面可以证明,廖院必定是对每次表演都给出了肯定的方面和改进的建议,另一方面更可见,?芒再骚的操作,都要拉他出来背书……应了本期的第一个舞台——春风啊,你为何唤醒我?对?芒来说,唤醒“魔王”是为了完成剧本;对廖院来说,站在声乐教育的原则上,诚恳的指出问题是他作为一个声乐教师的职责。因此,即便我们脱离节目营造的特定情境去看,第八期的“差评”依旧很有营养!

开始讨论以前,我必须重申一下:本人不是声乐专业,只是在看歌剧之外,还有个看大师课和相关论文的爱好罢了。我也很希望在组里看到“专业人士”的意见,而不是只会“呵呵”。更重要的是,真正的“声入人心”绝对不是单纯的讨论“后咽壁”就能做到的。

老规矩,除了直接引语,都是我的发挥,不按演出顺序,欢迎各位补充!

1、点评赵越、仝卓和王嘉欣的“红莓花儿开”时,“魔王”就上线了!廖院肯定了仝卓“痞痞”的演绎,并指出他“有些语气化的地方用得很好”,但关键在于,“3个人的方法不统一,唱法有些打架!”

“红莓花儿开”算是带有民歌风格的流行歌曲。无论用美声还是流行唱法演绎,都有无数名家珠玉在前,可以借鉴,比如廖院本人。但是,前面用流行,后面用美声;一个用流行,一个用美声,还有一个是一会儿一个样……不打架就奇怪了!尤其是和声部分,方法都不统一,那怎么和?

或许有人喜欢明显的差异化。emmm……b站有个视频,是廖院和一位据说是唱音乐剧的法国歌手合作《卡门》选段“斗牛士之歌”。整体效果之惨烈,让我第一次觉得廖院在历劫!当然,他自己唱得依旧在线,但这,就是唱法打架的结果。

附:廖昌永 尼可洛 斗牛士之歌(比才歌剧《卡门》)

太惨烈了!我不允许有人没见过廖院历劫!

https://b23.tv/av57515097

再来个廖院正经唱的版本治愈一下

https://b23.tv/av15177278

我在第七期说过,美声跨界忌讳的就是山寨流行,但更糟的是“四不像”——美声不是美声,流行不是流行,民族不是民族,观众根本不知道该期待些什么,体验就会变得很差。再说了,如前所述,学院派对“风格”是有执着的,因为那涉及方法问题。

当代最优秀的罗西尼男高音弗洛雷兹曾示范过如何演绎美声时代大家的作品——连奏部分一定不能为了抒情而把力道顶足,否则接下去那标志性的花腔会根本跑不动,那就不是“罗西尼”了!而廖院在教唱“一杯美酒”这种带有鲜明新疆风格的民歌时,也反复强调节奏里的“舞蹈性”。这些具体的方法就是风格的基础——如果搞不清到底要用什么风格,方法就不会准确,演唱自然就会崩塌!想想那些第一流的美声歌唱家,当他们和流行歌手合作时,双方都会不同程度的调整方法,朝某一种既定的风格靠近……

PS:所以,三个蓝是谁的锅,大家应该有数了哈!

2、“魔王”上线第二场,是在蔡程昱、俞华和郑棋元的glee三重唱“信念永在”。其实,我个人觉得,这个表演挺炸场、挺欢脱的!但是,“魔王”人设之下的廖院给出的评语是:“就觉得闹得慌,不和,没有我想像那么好。”

这个这个,glee原版的don’t stop believing,编排曲风和“信念永在”相差无几——为啥后者在廖院那里就会特别显得“闹得慌”、“不和”呢?可能是因为演绎的方式。

由于曲风如此,郑棋元和蔡程昱两个男高音都在全功率爆发,俞华作为音乐剧line的男中音,能力不足以跟上,又拖不住,中段以后就逐渐失去了存在感。于是,这首歌就只能持续的炸炸炸下去……有组里姐妹跟我探讨过演唱里的强弱关系。我当时想到的是廖院在大师课里经常说的一个辩证法,总结起来就是:强弱变化要有借有还,因为强弱都是相对的,所以要唱强,就得先唱弱;如果一直都是强的,最终也就无所谓“强”——强不上去了!

我想,真到了那个时候,大概就是“闹”了吧!

附:莫纳科 今夜无人入睡 (普契尼歌剧《图兰朵》)

咳咳,我的意思就是,这样唱,绝对没人能睡着……

https://v.youku.com/v_show/id_XNTYyMDE0ODMy.html?sharefrom=iphone&sharekey=7b2eeca2953107a96a6ec78ddd23a3302

3、本期“魔王”上身的廖院,当然也有“老父亲”时候。“没离开过”,他夸阿拉丁的眼神很有力量;“知道不知道”,他夸董攀“这么长时间最喜欢这一场”;而贾凡、方晓东和戴宸的“秋日”,他夸3个人和声的谐和度非常好,又给了亲学生两个字评语——“结实”。

这当然不是说戴宸的身板,而是说他的声音。或者用我当晚就在吹爆楼里的说法:他的声音就像直线传播、穿透物体的一束光!集中度非常好!而这种特质,对必须脱麦演唱的歌剧男高音尤其重要!

在歌剧的发展过程中,乐队的编制是持续扩大的。莫扎特的时代,歌唱家只需要应付40人的乐队;到了威尔第,就变成60到80人;等到了瓦格纳,呵呵,就要上百号了!要和这个阵容的音量“对抗”,只凭肉嗓的歌唱家决不能蛮干,必须智取。这就体现在人声的集中度,并时刻保持向前传,其音波要形成一条不会随便上下摆动或左摇右晃的直线,如同光线!大神如莫纳科、科莱里,某些时候简直就是一把谁与争锋的“光剑”,刷的一剑,就能劈开乐队那厚厚的音墙……这如同神器一般的声音,怎能不震撼人心呢?

其实,戴宸还有个优点,那就是他演唱中的声音状态保持得很好。廖院曾说过,如果人体就是一个音乐厅,那肯定有个位置的声音效果最好,让演唱者也最舒服;歌者的目标就是找到这个位置,保持住,不能跑!之所以要强调,正因为很多人都保持不住。或者是在唱弱声的时候,或者是在换气的时候,或者是在华彩乐段唱完了以后……就,跑了!转过头看看戴宸,在这个舞台的每次亮相,无论什么风格,独唱还是重唱,他自己开头还是结尾——那个位置,他始终站得牢牢的!也因此,他声音的“结实”才能在时间和空间上全部成立!对了,这就是稳定啊!嘿嘿!

附:科莱里 星光灿烂(普契尼歌剧《托斯卡》)

色艺双绝的男高音典范!尤其可注意听他声音形成的那把“光剑”以及状态保持之稳定!

https://v.youku.com/v_show/id_XNTAxNDA0OTY0.html?sharefrom=iphone&sharekey=a0e6b793cd17d82e3ee221df5f61776d7

4、在胡浩独唱请教开场的“春风”以后,郑棋元登场演唱了流行美声大师波切利的“夜晚宁静的海边”,而廖院针对这个表演的评价是:“郑棋元很长时间不唱美声,能够保持状态,难能可贵!”

这就涉及到“什么才是美声”的问题。

我在第七期谈“跨界”的时候就说到,从技术上讲,美声唱法的特点在于发声的高位置、全腔体共鸣以及对气息的强控制。从听觉上说,就是要求演唱者的声音“竖起来”,“往前传”。皆因这种唱法出现的时代,人类还没有发明电子扩音设备,如果演唱者的声音不能具备上述特质,偌大剧场里就没人能听得清他在唱什么了。

在我的记忆里,石倚洁老师在教学场合多次谈到自己的亲身经历。曾经,他总担心高音唱破,因此,声音在竖起来以后,总会不由自主的“往后倒”,结果就是到了高潮部分完全被乐队淹没,变成“没声”了!经大师指点,他开始强迫自己改变这个习惯,虽说一段时间内破得让人怀疑人生,最终还是慢慢的纠偏成功!今天我们听到的石倚洁,高音通透华丽,轻松省钱,可知他在背后经历的痛苦和下的功夫?

由此可知,“方法”对美声来说是非常关键的东西。我曾见石老师教的学生——气息落点很浅,共鸣非常局部,要在大师课上重新学发声,典型的方法问题!廖院的大师课,也常有学生习惯用颈部肌肉或喉咙控制声音,而不是用气息,或者是一唱到高音弱音,身体姿态就各种往上拎……声音别说“竖起来”了,挤得几乎都“出不来”!哪怕是大师,都没办法在一节课里替他们解决这样的问题,只能送上一句:“加油!”(石倚洁那堂课的视频就在b站,大家可以去找)我常常反思,为啥本季我都快变成“戴吹”?原因恐怕在于:戴宸满脸写着四个字“方法正确”,在很年轻的时候,就避免了很多人曾走过的弯路!

即使是有些名家,出于种种原因改变了某些方法,其呈现结果往往引发争议。但要想“改回来”,可就千难万难了!因为唱歌和体育运动一样,一旦形成肌肉记忆,想清空可不是点鼠标那么容易的!

由此,廖院对郑棋元“能保持状态”的评语就很中肯了。基本上,音乐剧是使用部分美声技巧的流行唱法。而且,除了《悲惨世界》那种经典作品,美声的成分越来越少。从“夜静海”的表现来看,郑棋元对共鸣腔体的转换已经不太熟练,意大利语的语感也不甚准确,但是,那种声音状态仍在!

多说一句,波切利的原唱其实更多采用了流行唱法。郑棋元的这次演绎,恐怕要更为“美声”一点……

附:波切利 夜晚宁静的海边

https://v.youku.com/v_show/id_XMjU5MDYwNzIw.html?sharefrom=iphone&sharekey=c4fa7ee03af6742fce479213693a43718

话说回来,如果现在你去问廖院:“什么是美声?”搞声的姐妹应该都知道标准答案……是啥来着?山顶的朋友,让我听到你们的声音——对!美声,就是美好的歌唱!而人类最美好的东西之一,就是情感。汤显祖在《牡丹亭》里写道:“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当歌唱能够准确、深刻的传递作品和心灵里的情感时,就是能深入人心的“美声”啦!

本期完结。我开这个楼,原本是生气廖院的话被剪得七零八落,容易产生不必要的误会。如今,倒更像是给自己做的一个学习笔记。所以,当本季糊穿地心越来越实锤,到底为何要唤醒“魔王”大概也不重要了;关键是,大家有机会一起分享所好,对吗?爱你们!

第九期 假声男中?不存在的!

本期,就歌曲和舞台的质量而言,应该达到了声二播出以来难得的高度;但围绕着整个节目的氛围依旧是一个字“丧”!jmz的骚操作并没有随着时间推移而远离我们,相反有变本加厉的趋势……如今,节目录制实际接近完成,成员们很快就要各奔东西。连廖院,下一期目测都会由吴碧霞老师前来代班,他本人再次“上交国家”去也!

当这个“夏日限定”逐渐收官之时,我必须重申一下开楼的目的:借廖院的虎皮,跟大家交流学习,分享声乐教育当中某些原则性的知识。毕竟,无论是红透天边,还是糊穿地心,节目总有一天会结束,选手总有一天会告别,但我们被激发出的、对美声歌剧这门古典艺术的热情,仍然有望延续下去!

OK,老规矩:除了直接引语,不是廖院原话,不按演出顺序,欢迎各位补充!

1、本期,何亮辰、胡浩、崔越峰和宋宇航合作了四重唱“半个月亮爬上来”。其中,崔越峰和宋宇航属于试唱阶段后就“查无此人”的状态,前者更是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声乐教育。对于他们这次的舞台表现,廖院的评价是:“他们经验少,没有养成好的重唱习惯。重唱的要求是,你不能只顾自己那一块,别人在唱的时候,你心里要跟着他一起唱;不然的话,你就看到他的话筒突然那样拿起来,就出戏了。”

这就是“经验之谈”,也是声乐教育的原则问题。

我在楼里多次引用过廖院的一句话,叫“音断气不断”。实际上,就我看过的大师课来说,“演唱状态不能断”、“心里的音乐不能停”也是出镜率非常高的几句话。音乐作品是一个整体,每个部分都要保持互动和对话;没有经验或缺乏系统训练的歌手却往往把注意力都集中到有唱词的地方。到了前奏、间奏或不需要唱的时候,他们就会由于紧张后的松懈等等原因,就此“停下来”,脱离了音乐和演唱的状态。

然而,唱词停了,音乐是没有停的;在重唱里,搭档也可能是没有停的。这个时候,你停下来,就会跟不上音乐的情绪,发声状态还要重新找,经常导致下一句的起音唱得非常仓促——或者来不及吸气,或者赶不上节奏,或者跟音乐或重唱搭档的强弱变化完全不合,常常给人“装神弄鬼”的突兀感。自己都出戏了,观众还能不出戏吗?如果大家注意的话,会发现崔越峰有些乐句的起音唱得特别重,气息也不平滑,这就是匆忙“入戏”的效果。

因此,歌手必须在整个演唱的过程里始终保持和音乐在一起。即便没有唱词,表情和身体也要融入。换句话说,嘴上不唱,心里也要唱!

看得出来,小朋友们知道这个原则。除了自己的唱词,他们在舞台上都有保持跟唱。遗憾的是,功夫只做了半套。嘴巴跟上了,身体姿态和表情却都不在线。由此可知,声乐这回事,天赋和努力都是不够的——方法,才是最关键的啊!

拐个弯,说说歌剧。在歌剧演出里,经常会有持续时间很长的高潮部分。或者是马拉松一般的咏叹调,如多尼采蒂《拉美莫尔的露琪亚》里著名的Mad Scene,女高音在长达12分钟的演唱里要表现一个新娘杀夫后如何失去理智而疯狂。或者是同一个角色情绪激烈、难度很高的咏叹调首尾相接,如威尔第《唐卡洛》里著名的死亡7分钟,就是“我的末日即将来临”和“卡洛你听我说”两个咏叹调相连,后面那部分还是中枪濒死的遗言!而在《茶花女》中,老阿芒和维奥莱塔有长达15分钟的二重唱,两个角色的情绪多次变化。试想一下,如果演员在这样的地方“停下来”、断篇了、出戏了……我们大概就要见证舞台事故的诞生。

附:琼·萨瑟兰 发疯咏叹调 (多尼采蒂歌剧《拉美莫尔的露琪亚》)

看看女高音的马拉松……

https://b23.tv/av7237869

2、点评郑棋元、胡超政、郑艺彬和赵超凡的四重唱“爱一直在”时,针对最后那几句重复出现的唱词,廖院表示:“如果先弱一点,然后啪一下起来的话,会好很多。因为一直是用一个力量,一个声音,一种色彩,就会显得单调,没有变化。”

关于如何在演唱中以强弱变化来“画画”,我在前文已经谈过多次。既然这次针对的是重唱,那就特别讲一下重唱里的角色感。

重唱,是歌剧和音乐剧中用来表现剧情和人物关系的一种非常奇妙的形式。在电影《莫扎特传》里,主人公这样描述过重唱的独特性:同一时间,不同角色在舞台上唱出各自的故事和心声;如果是戏剧,这就是噪音,观众一句话都不可能听见;在歌剧里,他们却能被音乐融为一体!确实,在莫扎特本人的创作里,经典重唱层出不穷。比如《费加罗的婚礼》,重唱占到了全剧曲目的三分之一!其他大家如罗西尼、威尔第,都是重唱的爱好者。

不过,既然是“剧”,是角色,演员即便在重唱里都不会脱离“角色感”。只有这样,重唱的色彩才丰富,才能充分体现戏剧冲突。我举了太多歌剧的例子,今天换换口味,来个音乐剧的吧——《悲惨世界》里著名的重唱+大合唱One Day More!

这个作品,几个主要角色都唱出了“one day more”这句唱词,但情绪都不一样。艾潘妮是单恋伤情,搭配马吕斯和珂赛特互诉衷肠;安灼拉是充满信念,搭配马吕斯在爱情和使命之间纠结徘徊;沙威是坚定偏执,搭配冉阿让的忧心;而冉阿让的每一句,则是焦虑、恐惧、爆发的层层递进,个人命运与时代洪流错综交织……等到合唱团加入,则是“Do you hear the people sing”的万众一心!虽然音乐激昂,情感澎湃,但角色感时刻分明,一丝不乱。试想一下,如果这个重唱也是“一个力量、一个声音、一个色彩”,它还能如此经典吗?

当然,在本节目舞台上的重唱,许多原作并非重唱。但既然改编为这样的形式,就要遵循形式本身的艺术规律啊!

附:One Day More (音乐剧《悲惨世界》)

25周年纪念版,除了“马吕斯”的演员,我都满意了……

https://b23.tv/av46114012

3、写到此处,姐妹们是不是都在等我“戴吹”上身?咳咳,其实,廖院本季虽然众多点评被剪,但针对他的亲学生,jmz留下的基本是好评。本期,戴宸的独唱请教演唱了“你是我心中的挚爱”,廖院肯定他“比刚开始有进步”;和徐均朔、殷浩伦以及方晓东合作的四重唱“生长”,廖院更是一脸惊喜的说:“我们戴宸终于可以动起来了!有突破!”

那么,戴宸到底哪里进步了?我个人觉得,“动起来”很重要!

在舞台上唱歌,最忌讳的就是“站桩输出”,因为适当的肢体动作既是演唱本身的技术要求,还能帮助演员表达情感。以廖院本人为例。碰到抒情性很强的长音时,他经常会尽量向身体两侧展开双臂,以求在心理上暗示自己,获得那种舒展的意象。碰到辉煌的乃至本声部的极限高音时,他又多半会扬起右臂,以这样的肢体动作,带动气息自然的从胸腔进入头腔,从而实现音区过渡的无缝衔接。

当然,每个人的演唱习惯不同,起作用的肢体动作也会不同。但前提都是一样的,那就是要“适当”。

首先,无论做什么动作,腰背始终要保持挺直。这个道理我以前讲过,耸肩驼背,气息就支撑不住。搞声以来,看到各处有人感叹歌剧演员坐着、跑着、趴着、躺着,都能唱好……就,除了这是他们的基本操作之外,都因为只要腰背保持,气息就能保持——好了好了,我知道每个演“弄臣”的演员都有话要说!

其次,有些下意识的动作是很不“适当”的。

我看过一个廖院教唱自己代表作“大忙人”的视频。学生从“啦啦啦啦”开始,每句都附送一个双臂向前方伸出的动作,连贯看下来恍若划船(游泳也可),而且还是原地不动的那种……且不说对气息影响如何,“费加罗”那么油滑精明、乐天自负的角色,总不能是连船都划不动的这般僵硬吧?

还有种常见的情况,就是动不动就“起范儿”,还没到情绪最激烈处,身体语言就全上来了,这也肯定会破坏演唱的状态!我多次在组里推荐姐妹去看廖院几年前在国大演出威尔第歌剧《假面舞会》时排练名曲“你玷污了纯洁的灵魂”的视频。从中,就能看出肢体动作如何随着音乐、剧情和演唱状态做出合理的变化。

我扯了这么多,轮到姐妹们来衡量一下:如今的戴宸,在“动起来”这方面究竟哪里让你们惊喜呢?嘿嘿!

附:廖昌永 快给大忙人让路 (罗西尼歌剧《塞维利亚理发师》)

看看不到30岁的廖院,是怎样“动起来”!

https://b23.tv/av49859293

4、本期,廖院在两个舞台的点评里两次提到了“假声”。一次是评价“生长”,他指出男中音殷浩伦“最不应该唱假声的唱了假声”。另一次是评价张英席、扎西顿珠、袁广泉和赵凡嘉的四重唱“Writing on the wall”,他特别谈到,“这首歌难就难在男声假声的运用上。”

敲黑板!虽说去年的节目给大家普及了假声男高音,“假声男中”也变成声圈老梗,但咱认真严肃的说一句,今天的美声唱法是唱混声的,也就是真假都有,比例依具体情况不同;一般情况下,歌剧世界里的男高(假声男高除外)、男中和男低都不唱纯假声!而这,是歌剧艺术审美变化的结果。

时光倒退300年,那是阉伶歌手的极盛时期。这些人由于生理特点,高音区就是一种用今天的标准来说极其“诡异”的假声。经过格鲁克改革,阉伶逐渐被歌剧舞台排斥。但到了罗西尼那个时代,由于没有解决换声区的问题,男高音的高音区依旧全是头声——还是假声嘛!因此,相比假高和女高音,这声部也就在舞台上毫无优势可言。直到1831年,法国男高音杜普雷在罗西尼歌剧《威廉·退尔》里首次使用胸声(或者说“真声”),并通过将其送进头腔共鸣的方式唱出了high c!至此,对男高音具有革命性意义的“关闭”唱法诞生了!

注:以上关于“关闭”的描述,使用的是最原教旨的说法,目的是讲清楚男高音唱法的发展沿革。但就我们今天所知的发声和共鸣产生的科学原理来讲,这种描述是不正确的!因为胸声并不是“胸”声,头声也不是“头”声——它们所指的是声带的两种机能状态。前者是重机能,发声时声带全长、全面积振动;后者则是轻机能,发声时声带边缘、部分振动。至于绝大部分的共鸣,也不是由头腔和胸腔产生,而主要是来自喉、咽腔和口腔等。由此,针对“关闭”的生理机能较科学的解释,其实是以低喉位唱高音,将咽腔的共鸣管拉长、变细,以增加共鸣和音量,取得辉煌的声音效果。

有人或许要问:既然是错误的描述,为何现代的声乐教育还要沿用这样的说法呢?这个嘛,歌唱本身是一种从心理到生理再到物理的整体性活动。很多时候,正确的呈现结果是多种正确活动共同作用下的综合效应。如果在教学中只强调某些生理器官的活动,就会导致歌者过分关注局部,反而割裂歌唱的整体性,依旧无法取得正确结果。这也就是为何直到今天,声乐教育依旧大量采用启发式、比喻式教学的根本原因。当然,某些错误理念谬种流传,就是不得不承受的副作用了……

言归正传。前述的这个过程,就是审美变化的结果。18到19世纪的欧洲,布景舞美辉煌华丽的大歌剧盛行,宏大题材增多,连乐队编制都在扩大。人们自然开始追捧更响亮、更辉煌的声音。

杜普雷的唱法,据说罗西尼就很不喜欢。但到了20世纪初,最伟大的男高音卡鲁索和真实主义歌剧的巨擘普契尼等人,又联手把男高音的声音和唱法推向了更“真实”、更雄壮、更具有阳刚气和戏剧性的境界。皆因此时的社会审美又改变了!观众厌倦了帝王将相的家史和那些矫揉造作的爱情小品,更倾向于“讲述老百姓身边的故事”。那么,如成熟期的卡鲁索那般,绝少矫饰、充满男子气概,甚至有些“糙汉子”感觉的男高音,自然更为倾倒众生!卡鲁索就此被视为第一位现代男高音,此后的男高音和歌剧观众,更无一不以其为审美的标杆。

PS:罗西尼就此被连累了一百多年我会说吗!

附:卡鲁索 各种大俗咏叹调录音

感觉修复得不错……

https://b23.tv/av55846910/p1

至于男中音,本身就是出现、发展都较晚的声部,真正的定型要到19世纪——那可是威尔第的时代!而我们都知道,威尔第男中音不但中低音区要求强烈的戏剧性和“英雄感”,高音区更要求也带有胸声!所谓雄健辉煌嘛,还能比这更“真”吗?!

咦,男低音没说?天啊,男低音表示:我一个基础音色都来自胸声的声部,你想听个啥?

现在,你能理解“不唱假声”和“男声假声运用很难”的含义了吧!所以说,美声跨界,真不容易!

本期完结。廖院的“历劫”,也渐渐到了尾声。下一期,我是不是就停更一次呢?emmm……这9期节目,我扯了2万多字!希望能给大家在看节目以外,也带来一些小小的趣味呢!爱你们!

第十期 美声唱中国歌??️!

这个周末,节目进入尾声的感觉更加强烈。从组里的瓜来看,瓜熟蒂落也就是时间问题。声二糊穿地心,已经无法避免;谁是最后的首席,观众也改变不了。哪怕这个小糊综真的就此寿终正寝,对美声歌剧和音乐剧在中国的推广,它也算部分完成了自己的使命。至于我们,进剧场就是了!

作为这个节目的不动C,廖院本期也缺席了。前来代班的吴碧霞老师,总体而言,她的话仍然被剪得很难让我发挥。本想借机偷懒一期,但是,第一期自述“不会唱中国歌”的袁广泉袁博士,在和张英席合作的二重唱“彩云追月”里进步明显,让我不禁想到了廖院在许多大师课场合经常谈到的一个主题,也是一个相当重要的主题,那就是:美声唱法如何唱好中国歌!

用美声唱法唱好中国歌,很长时间里被认为是件不可能的事。要说这种观点完全没道理,那也未必。因为唱法的基础是语言,美声作为发源于意大利的演唱方式,必然是基于意大利语等欧洲语言发展起来——它们可都是多音节语言,和中文这种单音节语言看上去真是八竿子打不着!

然而“世事无绝对”,唱法本身也会随着时代和审美在变化。正如我第九期谈到的,罗西尼时代的男高音还在唱假声呢!那么,根据中文发音的特点对美声唱法进行调整和改良,从理论上讲就是可能的。而从实践的角度来看,这些年,能用美声唱好中国歌的歌唱家可是越来越多!他们当中的标杆,正是廖昌永老师!

因此,在组里一片各回各家的告别气氛里,我打算写写从廖院以及其他大师课里总结出的相关要点——完全可以算作我个人的看法,欢迎李涛!

1、唱词组,别蹦字。

要知道,多音节语言如果气息不连贯,语感就不对;断掉的地方不对,甚至可能产生语义上的误会。因此,美声唱法特别强调气息连贯。中文却是单音节字,一个字就有一个元音。演唱时,很容易出现一个字一个字往外蹦的情况,气息就不可能连贯。而蹦字还会导致另一个问题,那就是节奏感死板,要是一个字一个音,搞不好连强弱都没法体现了!

因此,廖院在大师课上经常强调:要唱词组,别唱字!在词组内唱好连音,字与字之间连过去,这样就能保证气息连贯,不会蹦字了。

2、欧洲语言只有升降,中文普通话却有四声。

如果不能在演唱里去掉四声,就容易出现不必要的滑音。滑上来又滑下去,首先会导致失去原本的发声位置——美声唱法多强调高位置发声,我在第七期已经讲过;然后,就会导致节奏把握不好,或者越唱越慢,或者总是在赶拍子;就算赶上了节奏,风格上,也可能让人觉得过分的油腔滑调,就不真诚了!

3、中文咬字,也是个难点。

首先,中文普通话发音讲究字头、字腹和字尾。对唱歌来说,辅音也就是字头的发音,要尽量做到快速;把所有的时值延续都做到元音(字腹)上,以此保证字正腔圆。

其次,由于普通话发音普遍靠前,要保持发声位置和声音圆润,不会“白着”就出去,确实需要技巧。过去,人们常常诟病美声歌者的中文咬字不清,大概率就是他们为了保证声音不白,只能牺牲咬字。

强调一下,这倒是个各种语言都会碰到的问题。

美国当代著名男中音托马斯·汉普森曾在某个大师课上说过,说话和唱歌的不同之处就在于元音(母音)的发音方式——说话时,无论是什么语言、怎么断句,a就是a;但演唱时,每个母音都不是独立出现的,而是和其他一个或几个母音连接,像一个转盘一样;只有这样做,声音才会圆润。

比如i,这样的窄母音,如果是发音靠前的中文普通话,直接发成i,就会更加凸显声音干瘪,真是再“白”也没有了!为此,大师都会反复提醒学生们,发i的时候,适当的带上u这个母音,既能保证咬字清晰,又避免了“白”的问题,简直点石成金!

这方法听起来简单,如何实现就得看“微操”水平。毕竟,也有人做得过分,反而导致咬字更不清楚了!

4、运腔要和民族乐器的特点对应——这其实是个进阶版的技能。

讲真,不同国家的演唱风格,与其民族乐器的特点是对应的。我们常把“人声乐器化”作为声乐技术的最高境界,原因就在此处。

我曾在组里和姐妹涛过:为啥我们中国人就喜欢清亮的声音、不太能欣赏低沉浑厚呢?这一方面源自种族天赋,中国制造的优秀男低音肯定不如毛熊家的多——人家的男低音可是自成一系的!另一方面,就要从我们民族乐器(丝竹管弦)的特性里去寻找了。

这件事本质上是个审美问题!如果美声歌手可以在演唱中国各民族风格较为突出的作品时,在运腔里适当加入对应民族乐器的特点,那就从审美上进一步贴近了观众。

5、某些观点认为,那些唱好了中国歌的人用的已经不是美声唱法。甚至还有人说,唱中国歌就要“放弃共鸣”……后者当然是奇谈怪论,即便唱西洋歌剧,共鸣腔体的使用也是要根据具体情况转换的,并不是每个乐句都要full throat的好吗!所以,只要根据中文的发声规律和特点,选择合适的共鸣腔,这个问题是完全可以解决的。当然,这里面的技巧和经验,就属于“修行靠个人”的范畴了!

最后,我想说件“小事”:石倚洁老师为了加强中文咬字,曾专门把播音主持专业书籍找来学习;虽说没给他带来什么特别的帮助,但我还是想再说一遍那句话——

艺术家只有植根于本民族文化的土壤,才会有持久的生命力!

附:廖昌永 想亲娘 (云南民歌·丁善德编曲)

作曲家丁善德用极为“法国浪漫派”手法改编的云南民歌,廖院用中国化的美声唱法精彩演绎!至少对我个人来说,确实是风格鲜明、语感准确、情真意切、余韵悠长、非常“中国”了!

https://b23.tv/av53934912

本期完结。节目还有最后两期,姐妹们,享受“美好的歌唱”才是最重要的啊!

第二季完结篇上 我们用啥“压箱底”?

节目进行到第十一期,其实故事已经完结。但佛了一整季的本人,居然差点怒得要去改分……如果不是最后的最后,袁广泉和戴宸的独唱请教以及还给廖昌永老师留下了几句有营养的点评,这一季在我这里,只能评为不及格了!

让我悬崖勒马的这几句话,究竟是什么内容呢?

在“黑眼睛”对阵“冰凉的小手”之前,廖院说:“留学俄罗斯的要唱俄罗斯民歌,学歌剧的要唱最难的作品、男高音的试金石——他们都拿出了压箱底的东西!”

为什么这样的东西才能压箱底?因为难!而难就难在:有年头,有内涵!

从有据可查的佩里歌剧《达芙妮》、《尤丽迪西》算起,歌剧诞生到今天已经400多年,至今仍在上演的作品大概在300到400部。而真正能让观众们脱口而出、百看不厌的经典,我个人估计,40部都没有!

根据统计(不同的统计方式排名会有出入,差异不会很大),全球范围内,17/18演出季上演最多的歌剧前十名依次是:

1、《茶花女》(威尔第,这部长期霸榜)

2、《卡门》(比才)

3、《魔笛》(莫扎特)

4、《波西米亚人》(普契尼)

5、《托斯卡》(普契尼)

6、《塞维利亚的理发师》(罗西尼)

7、《弄臣》(威尔第)

8、《费加罗的婚礼》(莫扎特)

9、《唐璜》(莫扎特)

10、《蝴蝶夫人》(普契尼)

涉及作曲家:5人。

全球最著名的歌剧咏叹调呢?我随便找一张Top Ten的榜单给大家参考:

1、女人善变(弄臣·威尔第)

2、复仇的火焰熊熊燃烧(夜后咏叹调·魔笛·莫扎特)

3、我亲爱的爸爸(贾尼斯基基·普契尼)

4、圣洁的女神(诺尔玛·贝里尼)

5、今夜无人入睡(送奶歌·图兰朵·普契尼)

6、快给大忙人让路(塞维利亚的理发师·罗西尼)

7、爱情像只自由的小鸟(哈巴涅拉舞曲·卡门·比才)

8、冰凉的小手(波西米亚人·普契尼)

9、再不要做情郎(费加罗的婚礼·莫扎特)

10、斗牛士之歌(卡门·比才)

强调一下,这个榜单是我随便找的。我强烈的认为,会有很多人不同意排名以及入榜的咏叹调,但我也相信,这里面绝大部分歌曲,即便叫不出名字,许多人也都对旋律极为熟悉。而涉及作曲家:6人;其中5人和上演率最高的歌剧作曲家重合——马太效应!

这,就叫大浪淘沙!

在“时间”这个最严厉的裁判筛选下,数千部歌剧里留下了几百部,几百部里又仅有几十部、十多位作曲家为今天的人们熟知!除了运气(这玩意是存在的哈),皆因这些作品及其作者经受住了不同时代潮流、不同文化背景以及不同审美标准的考验。数百年来,随着技术上的更新迭代,更有无数的音乐家、指挥家和歌唱家不断为其累积着不同的诠释。帕瓦罗蒂之前,谁敢原调唱“多么快乐的一天”;帕瓦罗蒂之后,现今当红的男高音卡马雷纳一季下来场场唱到18个以上的high c!而我向你保证,这部100多年前写就的作品,依旧能赢来如雷轰鸣的掌声和尖叫!

换句话说,有了年头,就有了丰富而取之不尽的内涵。想想我们自己的诗经乐府唐诗宋词杂剧昆曲……这道理,放之四海而皆准!这样的东西不压箱底?谁来压?那自然的,要想演绎好“压箱底”的好东西就更需要时间的磨炼!

很多姐妹应该知道,从进组开始,我从未掩饰过我不欣赏张英席。作为一个美声歌手,他几乎没有让我感到惊艳的作品,节目内外都是。但作为一个业内人士,他第一期讲的那句话却是非常有道理:“歌剧需要漫长的积累,谁都逃不过那一关。”

过去十期,我乍着胆子,借着廖院(和其他大师)的虎皮在这栋楼里讲了很多技术问题。技术当然是要时间打磨的,尤其是经验,除了悟性,就只有时间才能给予。而在我听过的大师课里,最玄学的经验之谈来自罗西尼在我们时代的“最佳代言人”弗洛雷兹:“什么把声音集中眉心,什么两眼间要有震动……这些都是不存在的!只存在于你的想像中!所以,不要去控制,而要去思想。”哦,就,震撼我全家!转念一想,廖院似乎也说过类似的话。在讲到某些作品里需要做强的地方时,他会告诉学生不要真的用力,“情感上做到强了,就行!”震撼我全家+2!

玄学归玄学,你我都知道,这些大师不是因为“玄学”才成为人见人爱花见花开的万人迷的;而是因为他们花了时间、下了苦功,不仅在诗内,更是在诗外!

好像是石倚洁老师说的:有时候觉得他们这行不是唱歌的,不仅要懂音乐,还要懂语言、懂美术、懂文学、懂历史、乃至懂建筑……你可能要问,别的好理解,为啥还有建筑?你想啊,肉嗓,真唱,不同歌剧院和不同建筑结构的自然混响,不需要懂一点?当然不懂也行,但懂了,就会更好!

美声唱法的作品,其实包含歌剧和艺术歌曲——迪斯考们就主攻艺术歌曲嘛!而西洋歌剧是纯粹的舶来品,中国人要弄明白那些角色和故事背后的文化涵义,自然是不容易。不过,就算是中国艺术歌曲,训练演唱者所花的时间、下的功夫难道就能缺斤短两吗?

我听过廖院教唱作曲家陈田鹤的艺术歌曲《春归何处》,印象深刻的地方不在于“唱的”,而在于“没唱的”。这个作品的歌词来自宋代著名文学家黄庭坚的《清平乐》,最后一句唱的是“因风吹过蔷薇”。廖院却告诉学生,原词是“飞”不是“吹”,因为前两句是“除非问取黄鹂,百啭无人能解”,这说的是鸟不是风,自然应该“飞过蔷薇”。

再比如黄自作曲、韦瀚章作词的《春思曲》。讲到间奏时,廖院问学生想到的是什么,有人说流水,有人说雨滴——他说是“鸟鸣”。道理呢?因为下半阙的唱词分明写道:“更妒煞无知双燕,吱吱语过画栏前!”

还有老《三国》片尾曲“滚滚长江东逝水”,歌词来自明代大才子杨慎的《临江仙》,其意象之宏大悠远,既超越时间,又超越空间。原唱杨洪基的版本可谓深入人心,大概无人不以其为范唱!然而,在某次教唱这首歌时,廖院却告诉学生不要试图模仿杨老师,因为在演唱这个作品的时候,歌唱家本人已经历尽沧桑;如果一个年轻的声音强行去copy那种厚重,不但没了沧桑感,反倒油滑了起来……你看,“30岁以前不唱威尔第”,即便在技术之外,也是很有道理的啊!

上述内容,看似都和“唱歌”本身无关。但了解与否、深度如何,毫无疑问都会影响到整个作品的风格、意境乃至外化的感染力!这些都是“诗外”的文化修为,都需要时间去涵养!

不过,我们这个时代的“时间”或许不太够了。

众所周知,工业时代的特征在于“可大量复制”,但人类社会历史长河中最珍贵的某些财富恰恰“不可复制”或“难以复制”。托斯卡尼尼一部歌剧排一年这种事,必然是不可能再出现了!我时常想:在各种文化娱乐形式花样翻新的今天,耗费大量时间,去传承那些极难复制的艺术形式,这究竟是为了啥?然后,我又会想到那句话:歌剧演员30岁才起步,40岁进入巅峰期,50岁开始衰退……那么,努力传承那样的技艺,恐怕正是为了留住“压箱底”的东西——被时间证明了的好东西!

本期完结。还剩最后一期,但愿jmz不要再给我们一个槽点满天的结局。

第二季完结篇下 我和我的祖国

终于!大结局了!

最后一期,就表演来说,放到全季里都是极好的!起码有两个舞台,我个人认为,选手拿出的都是自己的最高水平!首席这个事嘛,祖传粉丝应该早就免疫了!还是那句话:进剧院就是了!

至于我们的不动C位、一起泳动、笑出美声、可可爱爱的……出品人廖昌永老师,这次历劫(下凡?)就此告一段落。节目去年开始的时候,他更为人熟知的身份是“亚洲第一男中音”。到了第二季收官,恐怕很少有搞声姐妹不知道他是中国历史最悠久音乐学院的行政一把手,国内屈指可数的美声博导,板上钉钉的声乐泰斗了!换句话说,考虑到各种客观环境,即便狗芒还能整出第三季,大忙人廖院基本确定不会再参加——你们懂的!

也只有这样的原因,才能解释为何在镜头前一贯“做自己”的廖院去年展现得如此充分,为节目大大加分;今年却连专业点评都被剪得没头没尾、七零八落、甚至彻底消失!因为这季以后,狗芒可能再也借不到他的虎皮,那不妨弱化他的作用,为后续的出品人选择铺路啊!呵呵!

激情辱骂狗芒是本组的保留节目,吐槽多了,就吐无可吐。人生总要看光明的那一面——廖院突破业内成见来参加综艺的初心,也就是“在中国推广美声”,某种程度上是实现了的!尽管,前路依旧漫漫!

回到我的这栋楼。从8月3日到10月5日,两个月来一直在借廖院的虎皮;最后一期,我想说说自己心里的一些话——

为什么中国人要唱西洋美声呢?

中国人最早接触以美声唱法演唱的西洋歌剧,是在清乾隆年间。由于种种原因,一直没有得到较大发展。其后经历了巨大的社会变迁,直到1927年,在蔡元培的主持下,萧友梅参照巴黎国立音乐学院的模式,创办了中国第一所音乐高等学府“国立音乐专科学校”(上海音乐学院的前身)。在这个学校培养出的中国第一代美声歌唱家里,就包括廖院的老师周小燕先生。

同时,基于美声唱法创作的中国声乐作品逐渐开始出现。由青主(廖尚果)创作于1920年的《我住长江头》(宋·李之仪)就被认为是中国最早的艺术歌曲之一,具有里程碑意义。随后,青主和黄自又创作了大量的中国艺术歌曲——他们,就是中国的舒曼和舒伯特!而冼星海、聂耳(都是汾阳路上的雕像)等著名作曲家的声乐作品,如《黄河大合唱》里的《黄河怨》以及《梅娘曲》、《铁蹄下的歌女》等等也在这个范畴内。当然,还要包括那个年代流传甚广的不少抗日歌曲,如《大刀进行曲》、《松花江上》……惊不惊喜,意不意外?

附:幺红 铁蹄下的歌女 (聂耳作曲)

请无视魔性妆容……

https://b23.tv/av46007610

我为啥要写这么长一段的历史?因为要理清一个时间脉络:美声唱法发展400年,传入中国两百年,基于美声的中国声乐教育开展接近100年——我们今天所说的“民族唱法”什么时候出现的呢?算个大数吧,建国70年!

讲道理,民族唱法原本就是在大量借鉴、吸收美声唱法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它有两个妈:风格和特色来自中国民间音乐、民歌和传统戏曲;基本的技术和方法却与几百年前发源于欧亚大陆那一头的美声唱法只存在极为细微的差别。

美声使用胸腹式联合呼吸,民族讲究“丹田之气”,都是强调腰腹部对气息运用的支撑。美声是全腔体的混合共鸣,不同音区混合比例不一,如高音区就以头声为主,其他为辅;民族则更关注声音的明亮,共鸣腔的使用和美声存在差异,但控制理念是一致的。此外,声音的高位置安放、语言器官要始终松弛、咬字吐字的重要性……都是一样一样的啊!

在声乐教育的实践中,最早只有美声教育,后来出现了民族唱法的分流。但近年来,学院派里的民美合流似乎又在形成趋势。正所谓“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忍不住想到几乎唱了整季意大利语美声歌曲、考级大概都能涨分的赵越选手——他的师承,可是民声大佬阎维文老师!再想想在上交国家大项目“奋斗吧中华儿女”里出场的石倚洁老师,这位中国目前歌剧中生代最强者的曲目“一个都不能少”,不正是一个民族特点突出的作品吗?

附:石倚洁 王宏伟 一个都不能少

https://b23.tv/av69546803

或许你要问:还有流行/通俗唱法呢?一般认为,这种唱法出现于上世纪30年代,属于大众化的艺术形式,演唱自由度很大。所以,那个年代很多所谓“通俗”的作品,都在大量使用美声技术。要知道,中国流行音乐的奠基人黎锦晖,同时也是中国民族歌剧最早的探索者之一!

历史的看,多年来被误会为“不适合中国人”或“唱不好中国作品”的美声唱法,根本就是当今中国各种唱法的源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几百年来的声乐实践也早就证明,这就是最科学、最系统、最符合人类生理特点的唱法!在我看过的大师课里,廖院最常跟学生强调的事情之一,就是不要试图使用喉部的肌肉力量去控制声音。这就是在减轻声带的负担啊!由此可见,只要方法正确,不走邪道,正统的美声唱法就能最大限度的减少发声器官(声带就是两片薄薄的肉啊)的损耗,最有效的延长演唱者的职业生命!

虽说水平不能用鼎盛期衡量,但有多少美声歌唱家进入普通人的衰年后依旧能登台演出。阿尔弗雷德·克劳斯年当七十,一样能完成“多么快乐的一天”,9个high c一个不少。今年73岁的格鲁贝罗娃在中国举办演唱会,“我住长江头”唱得满堂喝彩。还有78岁的杨洪基老爷子,还在男篮世界杯开幕式上的唱、跳、rap(bushi……

附:克劳斯 多么快乐的一天合集 (多尼采蒂歌剧《军中女郎》)

提示,AK大爷出生于1927年,逝世于1999年……

https://b23.tv/av50260556/p1

为什么要在中国推广美声?从师夷长技到救亡图存的年代,是因为我国传统的声乐演唱方式来自戏曲——以本音为主,音域较窄,缺乏融入世界声乐文化的方式;引入美声唱法就是架起一座对外沟通的桥梁。而今天看来,美声唱法的中国化不但是可能的,而且以某种方式变成了现实;甚至可以说,美声唱好中国歌在技术层面已经比较系统了(理论总结仍嫌不足),我们极有可能正站在建立美声唱法“中国学派”的门槛前!如果各位没有感受到,我推荐大家去听听廖昌永老师演唱的“山丹丹开花红艳艳”——以纯正美声演唱纯正民族!

注:美声唱中国歌的技术要点见第十期。

其实,这个楼算是我本人的声乐理论学习笔记,笔记内容来自于包括廖院在内的国内外美声歌剧名家们的各种大师课和相关的学术论文。而在诸位大师说过的无数名言里,最触动我心灵的一句话来自周小燕先生——不要唱外国歌糊弄中国人,唱中国歌糊弄外国人;要做到唱外国歌震撼外国人,唱中国歌感动中国人!

诚哉斯言!无论用什么唱法,歌唱的终极目的都是以情动人。作为一个从小接触西洋歌剧的中国人,我的工作也带着我走遍世界。普契尼一曲“冰凉的小手”以及无数名家的经典咏叹调,都能让我百听不厌。而那一年,在有过非常特殊的经历以后,无意中听到“我们走在大路上”……这辈子,我都不曾哭得那样难看、又那样痛快!

综艺也好,选秀也罢,“声入人心”本质上都是个声乐节目。每期结束后,各组都会有各种和选手作品相关的讨论和投票。如今,第二季的大幕落下。如果要问我最喜欢的中国声乐作品是哪一首?易时易地,我会有很多不同的答案。但此时此刻,我脑子只有一首歌——

我和我的祖国!

附:廖昌永 徐子琪 我和我的祖国

G20杭州峰会演出版,个人最喜欢的版本!

https://b23.tv/av8462079

"<>""}

找到题图!图中的廖院既像在说话,又像在歌唱,符合主题!就不要问为啥不用更帅更年轻的啦?

经过去年,恐怕大家都有了一个共识:这个节目,廖昌永老师的点评绝对属于注入灵魂的那一种!

然而,第二季三期播完,看到组里有人发帖叹息廖院说的话少了,提的意见或建议也少了……其实吧,我经过反思认为,排除被jmz剪掉了很多内容的因素,再排除要捧一捧某位新晋出品人的因素,再再排除本季多了很多不好评论的选手的因素,廖院这一次的专业点评呈现出一个鲜明特点,那就是:

明面上,都是声乐教育里的原则性内容;针对性方面,大都是暗搓搓的,需要观众和选手自己去体会。

下面,就用我的渣记忆力给大家简单总结一下,肯定不完整,欢迎补充!

注:不按照播出顺序,不是原话,而是归纳总结,大家可以自行寻找,各自解读!

第一至第三期 唱歌这回事……

1、无论唱中国歌,还是唱意德法俄,咬字发音都不能“倒”,因为音乐逻辑重音和语言逻辑重音是不能被破坏的,否则就不是唱歌了。

2、换气的气口一定要找对,气口错了,就成了大喘气,更会破坏旋律的美感。补充一下,廖院在其他大师课场合说过,就算是换气,也要和歌曲的旋律以及情感结合,让观众感觉不到你是在换气。

3、咬字的时候,要做到音断气不断,“连过去”。之所以如此要求,是为了尽量保持最好的声音状态和情绪,因为气息一断,要重新找到合适的支点就会影响演唱。

4、评价第三期的小夜曲时,廖院说何宜霖“风格更准确”——因为学院派对“风格”这件事是非常执着的,莫扎特就是莫扎特,不能给唱成威尔第了;古典就是古典,不能给唱成真实主义了!这和流行歌曲里经常把大Pop改成摇滚、爵士什么的……完全不是一个路线。

5、第三期特约版评价刘泉君的“大歌”,廖院第N次提出难度太高对嗓音会有伤害的问题。这又是学院派的另一个执着之处,那就是一定要循序渐进。规范的声乐教育,一般的顺序应是从巴洛克、莫扎特到美声时代作品,再到浪漫主义的威尔第等人,再到普契尼们的真实主义……18岁这个年纪,就算考进音乐学院了,恐怕也得从“花非花”唱起(不好意思想起b站某阿婆主),2333!

顺便多说一句,声乐是个熬年头的行当,不能跳级,因为他们的乐器就是人体。

6、第三期特约版,廖院评价张博俊“高音偏低,因为用的力气太多”。为什么呢?因为音高上去了,气息就要下沉,才能支撑住;如果这时候用力太多,反而会把气息顶上去,声音就支撑不住,就会垮下来,就会导致“高音偏低”。而唱歌要“用气不用力”,更是廖院的经常谈到的一个原则。

举个相关的例子,我在b站听过一位当今的男中音名家唱《游吟诗人》里的著名咏叹调“她的微笑胜过星光”,和同好讨论时就觉得他那一次演出的咬字分句很怪,一顿一顿的,就和廖院评价赵越的“我和你”那个意思差不多。我个人分析,那位名家可能就是气息不足,所以要用更大的力气去推,这就和动力不足的车子、你要一脚一脚大力踩油门一样——大家可以自行想象那是个啥画风……

7、第二期(好像是特约版),廖院评价毛二的“她真漂亮”,说他“太唱了”——既然是唱歌,为啥“太唱了”反而不对?个人理解,就呈现的结果来说,“明白如话”是个需要追求的演唱境界;而这首作品本身的倾诉感就很强烈。所谓“太唱了”,就是说选手把大部分注意力集中在旋律的准确上,反而忘记了如何诉说人物心声,成了个点唱机……

8、还是第二期吧,廖院说周士原的优缺点都是太自然,“唱一个作品完全不加修饰”。这又是学院派的执着之一,也是他们和“原生态”的本质区别。中国传统的审美观叫做“哀而不伤、乐而不淫”,其实说的就是那种经过符合自然规律的适当修饰的感觉。

9、“感动中国”、其实也有感动我的崔越峰,唱了廖院的撒狗粮之歌“我要建一座皇宫”,被他评价为“一首阳光浪漫的歌,你一开始速度就慢了……需要科学训练”。讲真,这里面没啥值得过多分析的道理,只是让我想再次强调:美声是要讲科学的,光有好声音,啥用都不顶!

10、记得廖院还评价某位选手“努力在模仿其他演唱者的腔”,这其实是蛮严重的一个批评。因为,“做腔”本身就是美声唱法非常不提倡的东西,不仅会影响咬字的清晰度,还会导致压喉等不良习惯,然而却在国内业界流毒泛滥多年,以至于许多人误会了“美声”……

11、徐均朔的“让她降落”,廖院说他有情感、有内容、有故事,而且语气感非常好,歌曲有画面感——这几句话的知识点,可谓很多了!

首先是语气感。学唱歌,先学朗诵;会朗诵,就有了语气感,唱起歌来就不容易“倒”(详见第一条)。

其次是画面感。大师教人唱歌,总说要用声音画画,其实就是通过声音强弱的变化,表达歌曲内容,见字如面,闻声似画。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就是“有情感”。唱歌的境界,就是道出人们“口中无、心中有”的东西,就是表达情感。这事说起来简单,做起来要耗费一个歌者的一生啊!可能这首歌你找到了,换一首歌就迷惘了……即便是廖院,或者更多、更有成就的大家,终其一生,估计都在追寻不同作品里的不同情感,甚至一个作品不同乐句的不同情感,乃至一个乐句里每个字词的不同情感……这才是真正的“声入人心”啊!

说实话,廖院这季的前三期确实话少。孔子著《春秋》“微言大义”,我这个帖子也算是“精分”了!23333!跪求芒果做人,大家都盼着他多说几句的那个人,让他多说几句吧!

第四期 男中音审美基本法

到了第四期,廖院的点评还是没有增加的迹象……甚至,有些表演结束后干脆没有任何点评!jmz这骚操作,看得人很是火大!不过,本着研究夫子“微言大义”的精神,我还是努力的从廖院那些幸存的只言片语里挖出了些微声乐教育的原则性内容,跟大家分享讨论一下哈!还是老规矩,渣记忆力,不是原话,而是归纳总结,欢迎补充!

1、点评郑棋元和徐均朔的“当时”,廖院说了一句:“有时候,情感的深不在于声音大,而在于声音小。”敲黑板!这是非常高级的一句话!如果能够在表演里做到的,就是非常高级的处理!

对美声歌剧的误会,全世界范围内都存在。最常见的一种,就是觉得这个行当都是“全功率狮子吼”(英文就是full throat)……实际上恰恰相反,美声歌剧最强调对声音和气息的控制,以适应表达人物情感和故事的需求。举个例子,比才歌剧《采珠人》里著名的男高音咏叹调“我仿佛身在花丛”,就要求演员许多在高音区的弱音处理,以此营造那种“断肠人在天涯”的感觉,正合于白居易《琵琶行》里的那句“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而廖院本人,近年来在演唱中国艺术歌曲时也大量采用弱声,极好的体现出中国古典诗词悠远绵长的独特韵味和深刻内涵。

需要强调的是,用弱声,“声音小”,不是没声,更不是虚着唱。恰恰相反,想把弱声唱好,需要对气息和声音有更强的控制力,尤其是脱麦的美声歌剧!正如廖院常对学生说的,声音搭在气息上,才能往前传。

附:克劳斯 我仿佛身在花丛 (比才歌剧《采珠人》)

https://b23.tv/av50414277

2、本期的最大笑点,就是张英席和赵越的“缆车”里那句拿波里方言Funiculì, Funiculà……无限循环,魔音灌耳!23333!廖院在点评里告诉大家,这是个象声词!模仿的是缆车开动时机器转动缆绳的声音。(咦?不是切克闹吗?2333!)

在意大利艺术歌曲里,象声词是很多的。比如巴洛克时期的作曲家佩尔格莱西创作的“尼娜”,就有一句词Pifferi,timpani,cembali,翻译成“锣鼓喧天”,实际上是分别模仿笛、鼓、钹这几种打击乐器的声音。此外,还有模仿心跳声的、风声的……既然是象声词,就要求歌手演唱时要“像”咯!

顺便说个题外话(也不算那么题外),看到组里有学意大利语的朋友觉得业内持续质疑张英席的语言不可理解,也提出他的意语发音没什么问题。其实,唱歌和说话的最大区别,在于音乐逻辑重音和语言逻辑重音要合一。张的语言问题,更多体现在演唱时重音放的地方不对,有些元音发得不到位,辅音走得不干脆,或者是为了发声方便而“乱加字”……这样一来,自然是字也不正,腔也不圆啦!当然,这一段,彻头彻尾是我个人的看法。

再举个不那么贴切的例子。巴洛克时期的作曲家洛蒂写过一首艺术歌曲“请告诉我,美丽的小嘴”。而嘴,意大利语就是bocca。我看过廖院教唱这首歌,他当时告诉那个学生,这个词有两个c,在谱子上写成boc-ca,是一个词两拍,因此唱的时候,在两个c之间要处理得“像打乒乓球一样弹过去而不能像铁坨着地一样停住了”——大家可以自行体会意语演唱不同时期作品时究竟需要语言上怎样的处理。

附:帕瓦罗蒂和三大男高音 缆车

https://b23.tv/av23630030/p2

3、郭虹旭首席请教演唱了“我有一个装满星星的口袋”,廖院点评时表扬他情感细腻,但提出“这个调高了一点点”,随后解释说调高的话,选手在高音区“顶”得厉害,使的是拙劲,而且对经验不丰富的表演者,控制不住还可能会车祸。这是真正的、学院派的经验之谈!

有人可能会更赞同尚雯婕的点评“他不唱那么高的话,情绪到不了”。这是唱流行歌的审美——对美声歌剧来说,把声音顶到天花板,有百害无一利!害是什么?就是廖院说的车祸,就是过分拉扯声带,就是“破音”!流行或摇滚可能还会追求某些撕裂感,但在美声歌剧里,别说唱破了,哪怕是有一点点呲,哪怕某个音出现了摩擦感,“毛了”,都是很难接受的,会被观众和业内念上很久!那么,我们看的到底是不是个“美声节目”呢?或者,我们可以去听听音乐剧老将刘岩是怎么表达激烈情绪的:“失路之人”最后的长音到了半路,你会突然觉得,他还能再往上一步……

4、对选手来说,出品人本期给予他们专业上最大肯定之一,恐怕就是廖院对何亮辰、何宜霖说的那句:“我作为男中音,挺喜欢你们的!”

为啥这是极大的肯定呢?首先,当然因为廖院本人是世界级的男中音!虽然从教学的角度讲,老师本人是哪个声部并不重要,廖院那是连女声都得教的,还得范唱……但“喜欢”指的是审美,换句话说,廖院是用对自己的要求去衡量双何,然后得出了积极的结论!我记得,石倚洁老师在某个大师课上说过:“我们这一行最重要的东西就是审美,必须知道什么好,什么不好。”那么,就着廖院对双何“作为男中音”的肯定,我们也可以分析一下男中音的“审美”基本法。

从音色来说,一般情况下,男高音清越,男中音浑厚——声部划分的基础,就在于此。搞声以来,看到各处有人争论:廖院有些歌曲能唱得很高,他究竟是男高男中?其实,这不是音域问题,而是在中音区,他的音色最好、最温暖、最醇厚!

不可否认的是,那种蹬腿到A、偶尔到B、看着High C冷笑的男中音确实存在。在西洋歌剧的世界里,有个很BT的声部类型叫做“威尔第男中音”——有效音域到A,是他们的基本操作。据说,威尔第本人就是男中音。通过自己的创作,他为男中音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而这类男中的特点,就是在高音区仍能保持男中的基础音色;换句话说,那是种既明亮、又宽厚的声音,可谓是雄健辉煌!由此,威中突破了传统男中的反派、丑角、备胎等固有人设,演绎出一系列个性复杂、极有深度、名留青史的经典角色。

要知道,不是所有男高音都能唱到High C,甚至不是所有男高音都能有高质量的B乃至A!那么,一个有效音域和男高音相差无几的男中音,究竟和男高音有什么区别?还是那句话:音色!音色!音色!

作为美声唱法的发源地,意大利人对穿过乐队的人声色彩有一个很简单又很精妙的判断方法,一个词:squillo。这个术语不太好翻译,勉强译成中文,就是“银铃”或者“小号”。我们经常把著名的男高音如莫纳科形容为“完美的黄金小号”,就是这个意思!相对的,男中音的音色自然就是“黄钟大吕”、“暮鼓晨钟”啦!

从角色类型来说,男高音多为年轻男子甚至少年,男中音扮演的则全是成年人乃至老年人。威尔第最经典的几个男中音角色,如雷纳托(假面舞会)、卢纳伯爵(游吟诗人)、利格莱托(弄臣)、罗德里戈(唐卡洛)和老阿芒(茶花女)……无一不是成年人,甚至是地位很高、很有权威、性格复杂的成年人!对于这样的角色,男高音太轻巧浮夸,男低音又太苍老乏力,因此才需要一个“雄健辉煌”的声音去演绎。

顺便说一句,戏剧男高音的音色非常接近男中音!而戏高的经典角色是哪一个呢?威尔第的奥赛罗!一个因多疑、嫉妒而导致杀妻的渣男和大英雄!现在,你明白“音乐是核心,角色是基础”的意思了吧?

仔细想想会发现,威尔第男中音是很罕见的——能唱几部威尔第的很多,几乎都能唱的就很少!比如廖院。我说过,从纯粹的技术角度讲,他是典型的高男中(有效音域较高的男中音),高音区的辉煌难不倒他,他也确实演过多部威尔第作品。但必须承认,他在低音区的弹性不足(年纪大了好一点),不足以被称为威中。而我以前很不理解,俄罗斯著名男中音霍洛斯托夫斯基(RIP)年轻时的声音何等清澈柔和,后来为啥想不开就“撑”起来了呢?现在想想,大概也是为了高音区辉煌的同时、也拥有那种宽厚的低音区……他是否做到了?见仁见智。

最后,推荐各位去听听米尔恩斯、巴斯蒂亚尼尼、卡普契利等这些威中大神,或许能体会到双何未来的路线——如果他们想坚持做歌剧演员的话……

附:巴斯蒂亚尼尼 你玷污了纯洁的灵魂aka绿帽歌 (威尔第歌剧《假面舞会》)

我心目中最完美的“绿帽歌”版本,“威尔第男中音”的绝大部分要素都在其中!

https://b23.tv/av51601712

本期完结。我觉得我像个淘金的,廖院说的话,被剪得只剩三个字,我也要想秃了头去淘啊淘的,淘出点金沙来,因此难免发挥过多,请各位担待!强调一下,绝大部分都不是廖院的原话!欢迎大家补充!希望第五期,我还能更新这个帖子……

第五期 e真的不发音吗?

由于三重唱不需要出品人来决定的奇葩赛制,廖昌永老师获得了本季史无前例的自由点评空间(就是被无良jmz剪掉的少了一点……说得很心酸?)!仅凭本人渣记忆力,就写下了将近500字的笔记?内容涉及唱功、风格、情感表达甚至意大利语现场教学!老规矩,不按顺序,不全是原话,各自解读,欢迎补充!

1、廖院被解放的迹象之一,就是面对自己的“亲学生”戴宸,在评价他与双何搭档的三重唱“春之一日”里的表现时,给予了完全积极正面的肯定:“很聪明!很有乐感!”

那么,乐感究竟是什么?能吃吗?

望文生义,乐感就是对音乐的感知能力,包括对音色、音准、速度、节奏、情感、和声等等要素及其变化的感知能力。这种能力一部分是天赋,一部分来自训练。乐感差的人,音色再好,大概也是个五音不全;乐感好的人,声音的缺陷倒有可能弥补。换句话说,对职业歌唱家来说,良好乐感是真的能“吃”的——吃饭的家伙!而戴宸的“乐感好”,就体现在两次舞台演唱了风格迥异的两个作品!

罗西尼的“舞曲”是用塔兰泰拉风格写成的,大量的快速音阶,旋律有强烈的流动感(人称“罗西尼式渐强”),要求演唱者又快又准,蹬腿就上,一上就到,一口气倒不过来,或者没跟上音乐,或者糊了花腔……妥妥车祸!而“春之一日”,却是一个大线条的作品,极为抒情,如何充分利用声音的强弱变化来画景生情,是表演主旨;与前者的近乎炫技形成鲜明对照!这么天差地别的两首歌,戴宸的完成度极高!

要知道,没有一个歌唱家是能唱好所有类型作品的,否则同一声部也不会再分出各种类型了。组里也有jm提到,戴宸有没有可能成为石倚洁老师那样的罗西尼男高呢?我个人觉得,他的型号略略大,能唱“舞曲”,未必能唱美声时代作品——美声三杰的花腔,仿佛是专门写出来为难男高音的!另外,推荐jm们去听听当今最好的罗西尼男高弗洛雷兹演唱的“舞曲”,相信大家会有更直观的感受。但是,或许正是戴宸在上述作品里体现出的极好乐感和聪明头脑(唱商这种不存在的概念没必要在古典音乐语境里说),让很多人看到了那样的可能……

附:弗洛雷兹 舞曲(罗西尼作曲)

https://b23.tv/av76464999

为了不把这个帖子变成戴宸的夸夸楼(请jm们在回复里尽兴的夸!),最后再说一点:乐感好,也是会变成缺点的——我没记错的话,廖院在某个大师课场合说过:“我们乐感好的人,容易自我陶醉……”

2、评价双何与刘岩的三重唱“我到底是谁”时,廖院指出,由于刘岩本人是这首歌的原唱,他对作品更了解,因此在音乐和情感表达上比双何更为主动,导致这个三重唱的融合感不如“春之一日”,但由于何宜霖不太适应音乐剧的风格转换,他们选择和刘岩合作,还是“很有眼光,取长补短”。

这里面的知识点比较多,归纳为一个问题:刘岩的“更主动”是怎样体现的?

在美声歌剧的世界里,表演中的头等大事就是:照谱子唱!最理想的状态,就是把作曲家写出来的每个音符、每个表情记号百分百的转化为现实!这也是作曲家们奋斗了一百多年的成果!要知道,在古典时代,很多歌唱家能把作品演绎成字面意义上的“连你妈都认不出来”!jms能体会到作曲家的悲催了吧?因此,现代的学院派理念就演变为——关于作品的一切,都在谱子里了!

但是,这不等于彻底否定了演唱者的主观能动性。换句话说,看谱子别光看正面,也要看“背面”,看创作背景,看歌词里的故事。比如斯卡拉蒂的“恒河上升起太阳”,全部歌词只有4句,照足谱面去唱,很多大师教唱的时候都会跟你说“那就无趣了”或者“你的音乐缺乏趣味性”。而挖掘这首歌的内涵,就会发现它实质上是颂歌体的宗教赞美诗性质,一边欢欣愉悦于“神赐”,一边温情感激于“神赐”……于是,短短的一首歌就有了变化。

附:石倚洁 恒河上升起太阳 (斯卡拉蒂作曲)

https://v.youku.com/v_show/id_XNTEzMzcxNDc2.html?sharefrom=iphone&sharekey=1c5e451706b44f08c42dbd16befb34124

我们也可以用刘岩后来的独唱请教“海水”做个例子。前后两遍,从“你应该知道海水”开始,歌词旋律相似,但处理都不同。前一次,他气息连贯,多用弱声,强调的是叙事感;后一次,明显用了更大力气咬字断句,强调的是抒情……讲真,我们可以批评刘岩的发声能力和唱法,唯独不该质疑的就是他看谱子“背面”的能力,也就是以风格、以情感牢牢抓住观众的能力!记得廖院评价“海水”时是怎么说的吗?他说:“刘岩用看似很平静的语气,去表达内心的波涛汹涌。这很难,很见功底!”

3、徐均朔、郑棋元和王上的三重唱“海洋之心”,廖院指出王上的不足之处是“要有交流,要有身体配合,你现在把所有注意力都集中在音准上了”。这其实说的已经不是演唱,而是表演!

歌剧演员也是演员。演唱演唱,除了唱,还要演!有些歌手被称为“录音室歌王”,大概率是因为他们缺乏现场表演的能力。而在歌剧界,光能唱,更是远远不够的!举个例子,第四期提到的著名男中音米尔恩斯就是个演技爆表的人物!《假面舞会》里一首“你玷污了纯洁的灵魂”(aka绿帽歌)无数名家演唱过!而他,在唱到“一切都完了”(È finito)那一句时,就能用哭音带出悲哀、愤怒又不失一点破碎的温情。还有《唐卡洛》里著名的死亡7分钟,角色中枪以后的“临终遗言”片段,他还能用音色变化演绎出吐血和断气……现在,大家明白“注意力都在音准上”是个什么意思了吧?

附:米尔恩斯 卡洛请听我说(威尔第歌剧《唐卡洛》)

这版吐血断气特效没出来……就看看表演吧!

https://v.youku.com/v_show/id_XNDcxMDU5MTYw.html?sharefrom=iphone&sharekey=85dde7e26075abd978fbeb4438e734554

4、徐均朔、郑棋元和胡超政的“恋爱指南”,应该是本季少见的爵士风。廖院评价他们“风格好,在舞台上有变化”;到了胡超政的独唱请教,他又指出选手“两个风格不一样的作品,一个是浪漫,一个是内心很灰暗压抑,从声音塑造上来说,完全感受到人物的绝望,这种把握是对的。”

哎呀呀,jm们有没有发现,我这个帖子多少次谈到“风格”这两个字?风格到底是什么呢?怎样用具体的技术去体现呢?

拿前面提到的罗西尼举个例子。他的音乐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快速音阶、花腔、“绕口令”以及“罗西尼式渐强”。这些特点总结为风格,就是罗西尼音乐的幽默风趣、热情乃至疯狂。试想一下,要是你唱“舞曲”,却没法把谱面上的“快板”速度唱出来,这还是罗西尼的风格吗?或者,你唱廖院的代表作“大忙人”,结果绕口令糊得不能再糊,这还是罗西尼的风格吗?

又比如,古典时代的作品最好不要乱加滑音和装饰音,因其风格就是规整、典雅、轻盈——滑音多了,贵公子可就变成油腻男了!但你要唱爵士风,要表现那种慵懒、多情、撩!不就是熟练的使用滑音、转调这些技术吗?嘿嘿!

附:莫纳科 快给大忙人让路 (罗西尼歌剧《塞维利亚理发师》)

男高音恶搞男中音名曲,搞笑加成版?

https://b23.tv/av55002006

5、张英席、赵越和赵一的三重唱Musica che resta,廖院点评赵一时说:“你在舞台上挺松弛的!”敲黑板!这是唱好歌的基本原则之一!而且,不仅是声音要保持松弛,全身(除了腰腹)都要保持松弛。

腰腹是支撑气息的基础,所以要保持。但四肢如果僵硬,气息反而会被提高,声音也就跟着僵硬、不松弛了。声音僵硬了,哪里还有圆润感和表现力呢?我常看廖院的大师课——他最喜欢让学生做的一件事,就是边唱边走,甚至边唱边跑!其目的,就是让学生放松四肢!所以,唱歌真的不是只用嗓子在唱啊!

6、咳咳,本期的戏肉到了!郭虹旭的独唱请教,演绎了最伟大的男高音卡鲁索的首唱作品“黎明”。而廖院的点评,堪称意大利语现场教学!他提到,小郭童鞋没有分清意语元音的开母音和闭母音,并以l'amore这个词为例,指出了他的错误。

有人可能不太明白:郭虹旭究竟错在何处?那个e,真是不发音吗??

其实,廖院没说“e不发音”(用梗请当心哈哈哈?)他说的是,e经常被省略,如l'amore经常被写成l'amor。但是,re这个音节是存在的!e是要发音的!而一般情况下,意语单词的重音都在倒数第二个音节。因此,这个单词的语言逻辑重音就是o,就是mo这个音节,而不是小郭发成的a,不是la这个音节……所以,他是“语言逻辑重音不对,音乐逻辑重音也不对了”!

或许有人要问,为什么美声歌剧对“语言”如此执着?这个嘛,举个例子。本人是广东话母语,每当看到KTV麦霸用普通话试图唱粤语歌时,不好意思,我会笑场!那天,听到卡雷拉斯还是多明戈唱“敖包相会”,前几句还挺唬人,唱到后面,我还是不负所托,笑场了……

附:波切利 黎明 (莱翁卡瓦罗作曲)

https://v.youku.com/v_show/id_XNzQzNzY0NzQw.html?sharefrom=iphone&sharekey=3d5d4ed0a2d59982c5aa5d10394178861

本期完结。送上彩蛋——我为啥那么肯定廖院有很多话被jmz剪掉了呢?因为这帮外行!话剪掉了,气口还在啊!23333!

第六期 今天学会撩妹了吗?

如果说,前五期本人是在沙里淘金,试图从廖昌永老师被剪得支离破碎的点评里拼(fa)凑(hui)出一些什么内容的话,第六期……苍天啊!大地啊!海水啊!我简直是在捕风捉影!就差无中生有啦!哭得很大声有木有!擦干眼泪(干嚎,哪有泪),我还是得问上一句:今天学会撩妹了吗?

1、作为歌剧迷,本期选曲我是非常?️的——居然有《塞维利亚理发师》里的二重唱“我有一个好主意”!而在殷浩伦和亲学生戴宸演唱完罗西尼这首不太显眼的作品以后,廖院的评价是:“殷浩伦第一次上台能唱成这样,还是很惊艳的。”他随后又指出,这个二重唱和此前郭虹旭、赵越的“在水一方”不好比较,因为古典时期的作品不是以情感取胜,而是以技巧取胜。

何解呢?

在第五期里,我给大家简单总结过罗西尼音乐的特点:快速音阶、花腔、绕口令、“罗西尼渐强”等等。其中,花腔是衡量一个演唱者究竟能不能唱好罗西尼的显著指标。要是“跑不动花腔”,那您和罗西尼们就今生无缘、来世再会了吧!

要知道,花腔这门手艺可是和歌剧艺术一路相伴走到今天的!16、17世纪的时候,阉伶歌手们为了炫耀技巧,在演唱里随意增加各种花腔和装饰音,把音乐弄得极为俗艳浮滥;作品被搞得“爹妈都认不出来”,说的就是这个时期的惨状……而经过格鲁克改革,首先确立了“音乐”在歌剧里的核心地位。到了罗西尼,就彻底规范了花腔的使用。他的作品都在谱面上明确标识了花腔、装饰音和华彩乐段,决不允许演唱者随意增删。也因此,尽管高难度的花腔成为罗西尼的标志之一,哪个声部都得用到,但技术的运用完全是为剧情和人物服务的!

换句话说,罗西尼全面革新了美声唱法,为歌剧开创了一个新时代。同期的多尼采蒂和贝利尼也创作了大量类似风格的作品,他们三人于是并称“美声三杰”。花腔、绕口令、快速音阶就是这个时代共同的标志!

附:石倚洁 Alex Esposito 我要给你找个老婆(罗西尼歌剧《意大利女郎在阿尔及尔》)

“发老婆”二重唱,私以为最能代表美声时代的三大特点!

https://b23.tv/av56141292

那么,如何判断一个歌手“跑得动花腔”呢?

花腔的特点是快速、颤音和大跨度音程。对演唱者来说,就要做到节奏明快、灵活准确、气息连贯。以戴宸和殷浩伦本期的二重唱为例。戴宸在技术上没有特别大的问题,音色明亮甜美,音准很好,速度也够。不过如前所述,他的生理条件不太适合罗西尼,靠乐感弥补速度不足,因此没有余量,就显得拘谨。至于殷浩伦,更是一言难尽!他大概是照着廖院的演出视频学的这首“好主意”,乐句里的轻重处理几乎是一样的!但是,他用的力气太大了!有jm觉得他的重音像是“吐”出来的,原因或许在此。而力气过大,气息就不连贯,声音就死板没弹性,花腔就不轻巧,完全不是罗西尼style!简单形容的话,从廖院那里借个胆子,我很想问他一句:“宁是在打桩吗?”

既然作品要“以技术取胜”,技术缺陷就会导致演绎偏差。在这个二重唱里,费加罗是想发财,殷浩伦把花腔唱得太重,就失去了人物的聪慧油滑,“好主意”听起来就一点都不机灵;用力过大,表情都“狰狞”了,挣钱就变得跟抢钱一样!至于伯爵,则是在“发春”。还记得廖院此前的人物解读吗?“也是(和戴宸一样)萌萌的、呆呆的,心里有一团火,爱着一个女孩。”jms都知道,要说呆萌,戴宸是连演都不用演的(bushi!但角色心里的那团火,拼完花腔,他已经没有技术空间去展现了,那还怎么撩妹啊!?

既然说到撩妹,就多说几句。在美声歌剧的世界里,撩……啊呸,浪漫这事也是有国别和风格之分的。比如说,意式就比法式更冲动热情,法式就比意式更优雅内敛。我曾听过廖院给学生范唱贝利尼的艺术歌曲“游移的月亮”——都是照着谱子唱,他就能用更明朗的节奏、更鲜明的强弱变化,更连贯的气息做到一咏三叹(切分音唱得极其均匀),从而把那种睹月思人的甜蜜痛苦表露无遗!这就是意大利式的那团“火”!把男生都当场听出了迷弟脸……要说会撩,还得是老师啊!23333!

附:廖昌永 黄英 拉起你的小手(莫扎特歌剧《唐璜》)

这个二重唱,是各种意义上的真·撩妹歌!

https://b23.tv/av47176320

那么,是不是技术没问题,情感表达和人物塑造就肯定没问题了呢?很遗憾,NO!

当今最优秀的罗西尼男高音弗洛雷兹,曾经出演过威尔第歌剧《弄臣》里的浪荡子公爵。据石倚洁老师说,弗帅真是把“谱子上写的全都演绎出来了”。然而,评论界仍把他的公爵大肆批评了一通。原因就在于这位帅哥演惯了美声三杰创作的那些“恋爱中的小奶狗”,现在要演威尔第那充满了警世之言、宿命之感的作品……实在不像个风流而不下流的渣男啊!

附:弗洛雷兹 女人善变(威尔第歌剧《弄臣》)

大家品品,到底哪里不够渣??

https://b23.tv/av37433400

话说回来,殷浩伦和戴宸还很年轻。威尔第们的作品对他们来说太重了,所以廖院才给他们挑了罗西尼。虽说美声时代整体很适合这个年龄,但罗西尼的技术难度又摆在那里……他们能有如今的完成度,也可以接受了!歌剧,毕竟是个熬年头的行当呀!

2、如果没有PLUS,写完“撩妹”,本期更新就只能留下无言的结局了……好在,jmz高抬贵手,为廖院在特约版里留下了对小朋友周奇挑选二重唱搭档的谆谆教导:“两个男中音的话,声音色彩相似,互补性弱一点;选择男高音或高男高音,比较合适。”

哎呀呀!不说则已,这一说,分明是在内涵jmz的外行和骚操作!(纯属本人瞎理解,廖院可没说哈!)

看看本季的二重唱组合——官配双何双男中,袁广泉/董攀男中配男低,然后就是歌剧、音乐剧双男高的各种排列组合……男高搭男中,这种歌剧重唱里比较常见的、经过千锤百炼和时间考验的选择,反倒不多,大概只有刘岩/周奇、殷浩伦/戴宸。什么?适可而止?那个就忽略不计吧,连歌手的正经声部都定不出来……这样的操作直接导致了本季的二重唱虽说并非不好听,却也扎扎实实的不出彩!编曲的、写和声的当然要背锅,但选手的声音色彩是这一切的基础,色彩重叠了,人力很难救回来!

讲真,美声歌剧为啥要有声部划分呢?因为这是“剧”,有剧情,有角色;划分声部是要适应不同角色。中国民族歌剧的创作中曾碰到过一个问题:如果要体现民歌的特点,杨白劳这样懦弱、无助、衰老的父亲角色就得用男高音去唱……这无论如何都不符合角色塑造的要求!由此可知,西洋歌剧为何会习于用高声部演绎年轻人、情侣,中声部演绎丑角、佣人,低声部演绎老人、反派等等。天纵奇才的莫扎特、威尔第、比才们,都不同程度的改变了上述状况。但如果没有威尔第男中音们浑厚辉煌的声音色彩作为基础,也不可能有弄臣利格莱托、备胎卢纳伯爵以及绿帽哥雷纳托的名垂青史啊!

至于重唱,更强调声音色彩的不同。罗西尼就是非常重视“重唱”使用的作曲家,重唱、合唱都是他表现故事戏剧性的重要手段。《塞维利亚理发师》里就既有叙事性重唱,也有冲突性重唱。前面说到殷浩伦/戴宸的二重唱“我有一个好主意”,就属于叙事性重唱。在歌中,两个人你来我往,喋喋不休,精心策划着撩妹大业——如果演唱者的声音色彩没有鲜明差异,鬼才听得清谁想要撩妹而谁又在给撩妹出主意!至于冲突性重唱……望文生义,还需要解释吗?

附:弗洛雷兹 埃罗德 我有一个好主意 (罗西尼歌剧《塞维利亚理发师》)

https://v.youku.com/v_show/id_XNDE1ODEzODg3Ng==.html?sharefrom=iphone&sharekey=99a6b29c967b9fc30f100c1a8ad2ff7a1

多明戈 我有一个好主意“一人分饰两角”版?

听完就知道,一人真的演不了……

https://v.youku.com/v_show/id_XNDE1ODEzODg1Ng==.html?sharefrom=iphone&sharekey=320df998d1a8ba45e3399ace562cd82d9

廖院曾说过,美声歌剧和流行音乐的最大差异之一就是有大量的、高难度的、组合不同的重唱。所以,本节目到底还是不是一个美声节目呢?

本期完结。第七期是否还能更新……咱也不知道,咱也不敢问啊!

第七期 一首歌的恋爱究竟咋谈?

咳咳!从第六期开始,本人就对不做人的?芒死了心!组里jm给我出主意,让我以后干脆分析廖院的微表情……这个这个,真到那一步,我也只有告辞了!

谁能想到,峰回路转!所谓师者,传道授业解惑——怎么做?无非言传身教罢了;而身教,又远远大过言传!?芒虽然不让廖院“言传”,却以一次根本不能算帮唱的出品人合作舞台让他开了一期裸眼3D的大师课!对观众来说,阿伟的归宿只能是荒冢!对选手来说,不知道“今晚不睡觉”能不能吸收到其中的精髓?

本期,我会利用廖院点评选手舞台时“幸存”的内容,结合他在与张英席、赵越三重唱大俗歌“我的太阳”里教科书般的示范,尝试分析一下大家常说的“谈一首歌的恋爱”,究竟咋谈!?老规矩,不按顺序,不是原话,欢迎补充!

1、在四重唱“Piano Man”点评第一次登台演出的杨皓晨时,廖院称赞他“第一次登台一点都不紧张”。有人会觉得这是句套话——当然不是!对任何要在公众面前表演或表达的人来说,紧张都是难以避免的大敌!

针对唱歌来说,紧张会导致四肢僵硬——身体不放松,喉咙就没法放松,声音就更不可能放松!挤着嗓子唱会好听吗?紧张还会导致开口……不是你跪啊,而是他崩!演唱者对起始音本就日常处于恐惧状态。在我看过的大师课里,许多学生是不错的歌手,唱到高潮处也能催人泪下;然而开口第一句,时常能把我给唱出这表情?笑哭了!

要解除这种紧张状态,说穿了,就是廖院常给学生说的那三个字:“准备好!”

首先,就身体准备来说,除支撑气息的腰背外,四肢都要放松(我应该在这个帖子里说了N次,2333)。再引用廖院常说的一句话:“不要上来就起范!”至于他本人,仔细观察演唱前的身体姿态,包括第七期的出品人合作舞台——双肩和手臂从来都处于自然下垂的状态,但腰身挺拔,一上眼,整个状态潇洒从容!其次,起音的准备。美声唱法讲究的是高位置,最重要的是在发声前把歌唱位置放好,下颚放松,这样才能一开口就得到“打哈欠”一般的理想歌唱状态。还有一点,就属于眼睛都看不出来的领域,那就是注意听好伴奏,感受其织体的韵律和变化,融入音乐的情境中。而这版“太阳”,廖院solo的整个第一段变成了自由拍,并不是那么好把握。但由于准备充分,他的起音咬字清晰,气息平滑,还充满情感!常言道: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啊多么辉煌”一出,我们已经觉得那阳光如此柔和,又那样灿烂!

附:廖昌永 快给大忙人让路(罗西尼歌剧《塞维利亚理发师》)

大家可以集中注意力听听廖院在自己这首成名作里的起始音——坚定饱满,只有充分准备,才能做到!

https://b23.tv/av5957678

2、点评赵越、周奇和赵一的三重唱“一直都在”时,廖院对赵一的语言能力表示肯定说:“他的意大利语最好!”其实要我说,当天登台的所有人,演唱中语言最好的人必须是他自己啊!

首先,演唱和交谈的语言不是一个概念。廖院本人曾说过,意德俄法,他都属于能读能唱不能说——就是看得懂,念得好,没法自由交流。但要知道,小廖当年第一次去法国比赛,就拿了“最佳法语演唱奖”,业界出了名的“语言好”啊!由此可知,演唱中的语言最重要的是掌握发音规则,找到“语感”或曰“语气感”。

关于意大利语的发音规则,此前略略谈过,本人不是意语专业,就藏拙了。但语感这个东西,不需要语言专业也可以练出来。组里曾发过双何排练小夜曲的视频,不知大家是否记得他们做的第一件事是啥?对!朗诵歌词!学唱歌先学朗诵,就是为了找到准确的语气感,让音乐逻辑重音和语言逻辑重音重合,“不倒板”!

用“我的太阳”里的che bella cosa这句歌词举个例子。意大利语演唱的话,che是定冠词,cosa是副词,重音就在第二个形容词bella。拿中文歌词对照一下,“啊多么辉煌”——重音就跑到句子后面去了!可知,不同语言的演唱,重音就不一样;重音错了,语感就没了,听起来就会“怪怪的”。这次的三重唱,有jm指出赵越的语言问题非常突出,其实就是对比之下,他的轻重不鲜明,咬字死板,没了“语气”……举个极端不贴切的例子,读书软件的语音朗读,能和真人读书的感觉一样吗?而廖院呢,即使是自由拍,开口这第一句,重音也稳稳的送到了该送的位置!纵观全曲,无论solo还是后面的重唱,轻重缓急,不粘不滞,满满都是诉说感!要知道,声音在演唱中的色彩主要是通过轻重强弱的变化来达成的;廖院把语感的轻重做到了字词之间,极尽精微!即便你不懂意大利语,也不妨碍他的传情达意——否则,为啥有人会说“感觉跟他谈了一首歌的恋爱”呢??这,就是语感的重要性!

要知道,即便是母语演唱,中国人唱中国歌,依旧可能出现语感问题。比如“多情的土地”里“一层层金黄翠绿”这一句——由于此处音乐是倒板的,许多演唱者一个不小心,就会把重音唱到“黄”字上去!

附:廖昌永 多情的土地(作品介绍在此https://www.douban.com/group/topic/148826015/)

听听顶配美声中文咬字!以及母语演唱一样要有语感啊!

http://m.v.qq.com/play/play.html?vid=x0124c6x9bx&ptag=4_7.3.5.22238_copy

再强调一下,“我的太阳”不是歌剧不是歌剧不是歌剧!每个句子的轻重处理有更大的调整空间,但若违反了语言规则,那肯定是不对的。这,就需要大家自行体会了。

而或许正是因为音乐逻辑重音和语言逻辑重音的合一问题,使译配变成了极为困难的一件事!毕竟,文字的翻译只讲信、达、雅;而大部分写作者也不会考虑未来如何入曲、如何“唱”吧?由此也可知,为何本期的“桑塔露琪娅”完全没用原版的意大利语演唱,廖院罕见表达了不赞同的态度——“最起码可以唱一段啊!”

3、本期,徐均朔、张博俊和戴宸三重唱,合作了金主爸爸广告歌“更好的自己”。廖院先是肯定了徐均朔的舞台表现,评价亲学生戴宸则说:“他的配合度比较好。”当张惠妹指出戴宸的好处是“在用自己的方式唱”时,廖院随即表达了赞同。

他们到底在说啥?说“跨界”!

本季选手普遍跨界能力不足,该是较大范围内的共识了。但究竟怎么“跨”?不好回答!祖传粉丝都知道,廖院去年的名言之一就是“我不想看到一个山寨流行歌手”(好想念彩排大魔王人设的廖院!)。而这,就是美声跨界过程中经常会犯的错误!逻辑也很简单:如果美声歌手完全用流行唱法,且不说转换是否顺利,关键是那和流行歌手有什么区别?哪里谈得上是跨界?根本就是改行!

本人,是听着“跨界”才入了歌剧这个坑!准确的说,是听着起步时被视为投机、搭档奔20年去了都没散的流行美声组合il divo!而他们之所以迟迟不能散伙,恐怕正是找到了流行与美声的完美结合方式!

从声部上说,il divo是三男高、一男中;从类型上说,则是三美声、一流行。即便是两位美声男高,音色也有明显差异,David清越如高天,Urs晶莹似雪峰。反观一直想出圈的?芒,在歌剧、音乐剧两条线之间胡乱穿插……双男中、双男高也不是不行,问题是音色啊音色!哪怕是本人点赞的广告歌,两个音乐剧男高的音色也过于接近了!

从作品来说,il divo翻唱了无数劲歌金曲级别的经典,大多翻出了水平,翻出了特色,甚至翻成了“自己的”!这就跟编排有关。一般来说,流行比美声对听者更具亲近感,更“入心”;但那种力量感,则是美声更突出、更炸场。为此,il divo的流行作品多由流行出身的Seb或唱过音乐剧的男中Carlos开场;经典民歌类(如caruso)则换成美声line开场;到了高潮部分的重唱,需要震撼人心了,就完全是歌剧成员的主场——而本期的广告歌,就出彩在这个地方!

或许有人认为,广告歌“浪费”了戴宸。但这是最合理的安排!一个歌剧男高音勉强用流行唱法,转换不熟练的话,就会像本期的赵一那样,歌者观者,各种违和!开个玩笑,真要这样唱,他老师非把戴宸给逐出师门!?那么,把副歌和重唱里的高声部华彩乐段分配给他,正好发挥所长,又能巧妙融合进这首励志感满满的作品中。

组合还可以讲究搭配——独唱歌手的跨界又该怎么做呢?要找标杆的话,往国外说,必须是波切利;国内呢,就得属上到八十下到十八、人见人爱花见花开的廖昌永老师了!jms可以自行考古——阿伟死了,我都说倦了!

廖院跨界,首先有男中音色的先天优势——温暖、醇厚、亲切,极为接近流行唱法那种intimacy的质感。要知道,il divo里实力最强、最受肯定的也正是男中音!可见成功之道是相通的。其次,他在美声中国化的实践方面已臻化境!别的不说,光是中文咬字这一项,不论美声界还是流行界,多少人一辈子拍马赶不上!更重要的是,他绝对是用美声唱跨界!声音的空松通、全腔体的共鸣、高位置的发声……啥都不少!但那是一种更具有弹性、更富于变化的美声唱法!他会根据作品里具体的要求,需要辉煌就增加头声,需要宽阔就增加胸声,需要柔声轻诉,就放弃统一腔体共鸣。而这一切,都要有绵长气息的自如转换、清晰咬字以及完美语感,才能做得到!我有时甚至会觉得:或许在廖院眼中看去,这世界上并没有美声和流行的区别,有的只是作品、旋律和感情……

附:廖昌永 蔡明 因为爱情

请忍住看到蔡明姐姐的笑场?而我选这首,因为这大概是廖院唱过的最“流行”的一首歌,最能反映美声跨界究竟咋跨!

https://b23.tv/av18352006

说回第七期的“我的太阳”。这个版本,开场solo自由拍,中段曼陀铃带出的波萨诺瓦风,末段回归传统美声。两位男高音都一定程度采用了跨界流行唱法,廖院大体还是自己的起家本领。但无论气韵还是声音,晚辈都明显比前辈生硬了许多……

PS:感叹一下,戴宸真是廖院的好学生!第七期,师徒俩在各自作品里都唱了一段上行音阶(你肯定记得,就是哦哦哦嘛,嘿嘿)。很多歌手容易把这种地方唱成装饰音;但他们一丝不苟的把每个音都唱准了,送到位,并且有感情!这就是学院派!

4、写到此处,jms恐怕还是想知道:廖院开嗓,为啥阿伟的归宿就必定是荒冢呢?因为到了职业生涯的这个阶段,他已经拥有了一项必杀技!恰好体现在这版“太阳”solo后半段的那一句o sole mio的弱混处理!准确来说,就是在弱声上的真假声转换平滑圆融,与胸声衔接更是做得静水流深!所谓“任是无情也动人”,查理老师将这个效果形容为“迷人”,不知各位是否同意……来来来,倒在荒冢里躺平的阿伟们,让我看到你们的双手!

讲真,无痕切换音区一直都是廖院的保留节目。但年纪到了,声带必然衰退,发声能力必然下降。为了应对自然规律,廖院这些年在“弱声”的处理上做了大量文章。而他的另一句名言是:“有本事你就弱着唱!”可见,唱强,还可以拼本钱;唱弱,倒是更见功力、素养和智慧!

我在前几期说过,唱弱声,不是没声,也不是虚着唱。那怎么唱呢?石倚洁老师在某次大师课上总结得最为简洁明了:“唱弱声,就是减缓气息的流动。”换句话说,更好的控制气息的走向。而呼吸深而有力,气息饱满绵长,是廖院的另一个保留项目。为了演唱效果,他在很多高难度作品里还能适时的不换气或少换气;由此,他才能做到自己反复跟学生强调的“音断气不断”、“用气不用力”。而这种对气息更强的控制力,大大帮助了他的弱声处理,使他在唱弱声时依旧不疾不徐,音色更是饱满统一。

这里面当然充满技术,但我本期讲了太多技术,现在想讲讲头脑和智慧!要知道,演唱中的声音强弱是相对的,强弱的变化是要讲情感逻辑的。

我曾听过石倚洁教唱“冰凉的小手”。整段下来,印象最深的不是他讲la speranza的那个high c,而是高音辉煌以后进入尾声的那几句:

Or che mi conoscete

Parlate voi

Deh parlate chi siete

Via piaccia dir.

而石老师的讲解和范唱归纳起来的话,要点如下:第一句是自述完毕,要温柔亲切,最弱;接着要求姑娘讲讲自己,转为迫切,强了一点;姑娘不搭理他,于是更强烈的问出“你是谁”;最后再转弱声,恳切请求“你就说说看嘛!”接下来的情节,地球人都知道,就是姑娘的那首咏叹调“他们都叫我咪咪”啦!撩妹成功!嘿嘿!

这,就是演唱中强弱转换的情感逻辑。真正的艺术家都是靠头脑吃饭的!

至于廖院本期的那个让阿伟归于荒冢的必杀技——“太阳啊我的太阳”,这一句为啥要处理成弱混接胸声呢?而且,弱混正好是在o sole(太阳)这个词上?尝试解读一下,私以为,这样处理是为了凸显第一段里的那个太阳,是刚刚露出地平线的春阳!光耀大地而又并非灼热刺目,反而是温柔和煦,怡人暖心,让你不由自主想要亲近,就如同那个有着阳光一样美丽眼睛的姑娘!至于要接胸声的原因,那就更简单了——第二段节奏加强了,旋律里的画面更宽广了!正如太阳总要升上天空,总要变得夏日骄阳一般的、更为热烈明朗;正如再温柔的姑娘,也会显露出充满活力的一面啊!23333!

演唱中的色彩,就是这样通过声音的强弱转换来实现的!而廖院在这个领域里“纳米级”的处理简直数不胜数!如果说他是教科书,那么,这本“书”在语言上全是平实而毫无浮夸的大白话,但在内涵上,却如同瀚海汪洋……够许多人学上半辈子啊!

附:廖昌永 可爱的一朵玫瑰花 (王洛宾作曲)

艺术歌曲最能听出“弱着唱”的处理以及强弱转化的情感逻辑!

https://b23.tv/av53935410

本期完结。对参与这个节目的选手来说,能够和廖院这样的业界标杆面对面,甚至有机会聆听他的教诲,恐怕是最大的吸引力之一。那么,jmz做到了吗?

第八期 春风为何唤醒“魔王”?

这一期是师兄帮唱,按理说,该是节目的一个高峰。然而,组里却经历了很丧很丧的24小时……原因众多,一言难尽。但无论外界怎么纷扰,追寻艺术的路仍然要向前延伸!

值得一提的是,不知出于何种目的,一向不做人的?芒,本期似乎暗搓搓的在重新树立廖院的“魔王人设”!连续几个舞台,都给他留下了对选手的“差评”!如此一反常态,一方面可以证明,廖院必定是对每次表演都给出了肯定的方面和改进的建议,另一方面更可见,?芒再骚的操作,都要拉他出来背书……应了本期的第一个舞台——春风啊,你为何唤醒我?对?芒来说,唤醒“魔王”是为了完成剧本;对廖院来说,站在声乐教育的原则上,诚恳的指出问题是他作为一个声乐教师的职责。因此,即便我们脱离节目营造的特定情境去看,第八期的“差评”依旧很有营养!

开始讨论以前,我必须重申一下:本人不是声乐专业,只是在看歌剧之外,还有个看大师课和相关论文的爱好罢了。我也很希望在组里看到“专业人士”的意见,而不是只会“呵呵”。更重要的是,真正的“声入人心”绝对不是单纯的讨论“后咽壁”就能做到的。

老规矩,除了直接引语,都是我的发挥,不按演出顺序,欢迎各位补充!

1、点评赵越、仝卓和王嘉欣的“红莓花儿开”时,“魔王”就上线了!廖院肯定了仝卓“痞痞”的演绎,并指出他“有些语气化的地方用得很好”,但关键在于,“3个人的方法不统一,唱法有些打架!”

“红莓花儿开”算是带有民歌风格的流行歌曲。无论用美声还是流行唱法演绎,都有无数名家珠玉在前,可以借鉴,比如廖院本人。但是,前面用流行,后面用美声;一个用流行,一个用美声,还有一个是一会儿一个样……不打架就奇怪了!尤其是和声部分,方法都不统一,那怎么和?

或许有人喜欢明显的差异化。emmm……b站有个视频,是廖院和一位据说是唱音乐剧的法国歌手合作《卡门》选段“斗牛士之歌”。整体效果之惨烈,让我第一次觉得廖院在历劫!当然,他自己唱得依旧在线,但这,就是唱法打架的结果。

附:廖昌永 尼可洛 斗牛士之歌(比才歌剧《卡门》)

太惨烈了!我不允许有人没见过廖院历劫!

https://b23.tv/av57515097

再来个廖院正经唱的版本治愈一下

https://b23.tv/av15177278

我在第七期说过,美声跨界忌讳的就是山寨流行,但更糟的是“四不像”——美声不是美声,流行不是流行,民族不是民族,观众根本不知道该期待些什么,体验就会变得很差。再说了,如前所述,学院派对“风格”是有执着的,因为那涉及方法问题。

当代最优秀的罗西尼男高音弗洛雷兹曾示范过如何演绎美声时代大家的作品——连奏部分一定不能为了抒情而把力道顶足,否则接下去那标志性的花腔会根本跑不动,那就不是“罗西尼”了!而廖院在教唱“一杯美酒”这种带有鲜明新疆风格的民歌时,也反复强调节奏里的“舞蹈性”。这些具体的方法就是风格的基础——如果搞不清到底要用什么风格,方法就不会准确,演唱自然就会崩塌!想想那些第一流的美声歌唱家,当他们和流行歌手合作时,双方都会不同程度的调整方法,朝某一种既定的风格靠近……

PS:所以,三个蓝是谁的锅,大家应该有数了哈!

2、“魔王”上线第二场,是在蔡程昱、俞华和郑棋元的glee三重唱“信念永在”。其实,我个人觉得,这个表演挺炸场、挺欢脱的!但是,“魔王”人设之下的廖院给出的评语是:“就觉得闹得慌,不和,没有我想像那么好。”

这个这个,glee原版的don’t stop believing,编排曲风和“信念永在”相差无几——为啥后者在廖院那里就会特别显得“闹得慌”、“不和”呢?可能是因为演绎的方式。

由于曲风如此,郑棋元和蔡程昱两个男高音都在全功率爆发,俞华作为音乐剧line的男中音,能力不足以跟上,又拖不住,中段以后就逐渐失去了存在感。于是,这首歌就只能持续的炸炸炸下去……有组里姐妹跟我探讨过演唱里的强弱关系。我当时想到的是廖院在大师课里经常说的一个辩证法,总结起来就是:强弱变化要有借有还,因为强弱都是相对的,所以要唱强,就得先唱弱;如果一直都是强的,最终也就无所谓“强”——强不上去了!

我想,真到了那个时候,大概就是“闹”了吧!

附:莫纳科 今夜无人入睡 (普契尼歌剧《图兰朵》)

咳咳,我的意思就是,这样唱,绝对没人能睡着……

https://v.youku.com/v_show/id_XNTYyMDE0ODMy.html?sharefrom=iphone&sharekey=7b2eeca2953107a96a6ec78ddd23a3302

3、本期“魔王”上身的廖院,当然也有“老父亲”时候。“没离开过”,他夸阿拉丁的眼神很有力量;“知道不知道”,他夸董攀“这么长时间最喜欢这一场”;而贾凡、方晓东和戴宸的“秋日”,他夸3个人和声的谐和度非常好,又给了亲学生两个字评语——“结实”。

这当然不是说戴宸的身板,而是说他的声音。或者用我当晚就在吹爆楼里的说法:他的声音就像直线传播、穿透物体的一束光!集中度非常好!而这种特质,对必须脱麦演唱的歌剧男高音尤其重要!

在歌剧的发展过程中,乐队的编制是持续扩大的。莫扎特的时代,歌唱家只需要应付40人的乐队;到了威尔第,就变成60到80人;等到了瓦格纳,呵呵,就要上百号了!要和这个阵容的音量“对抗”,只凭肉嗓的歌唱家决不能蛮干,必须智取。这就体现在人声的集中度,并时刻保持向前传,其音波要形成一条不会随便上下摆动或左摇右晃的直线,如同光线!大神如莫纳科、科莱里,某些时候简直就是一把谁与争锋的“光剑”,刷的一剑,就能劈开乐队那厚厚的音墙……这如同神器一般的声音,怎能不震撼人心呢?

其实,戴宸还有个优点,那就是他演唱中的声音状态保持得很好。廖院曾说过,如果人体就是一个音乐厅,那肯定有个位置的声音效果最好,让演唱者也最舒服;歌者的目标就是找到这个位置,保持住,不能跑!之所以要强调,正因为很多人都保持不住。或者是在唱弱声的时候,或者是在换气的时候,或者是在华彩乐段唱完了以后……就,跑了!转过头看看戴宸,在这个舞台的每次亮相,无论什么风格,独唱还是重唱,他自己开头还是结尾——那个位置,他始终站得牢牢的!也因此,他声音的“结实”才能在时间和空间上全部成立!对了,这就是稳定啊!嘿嘿!

附:科莱里 星光灿烂(普契尼歌剧《托斯卡》)

色艺双绝的男高音典范!尤其可注意听他声音形成的那把“光剑”以及状态保持之稳定!

https://v.youku.com/v_show/id_XNTAxNDA0OTY0.html?sharefrom=iphone&sharekey=a0e6b793cd17d82e3ee221df5f61776d7

4、在胡浩独唱请教开场的“春风”以后,郑棋元登场演唱了流行美声大师波切利的“夜晚宁静的海边”,而廖院针对这个表演的评价是:“郑棋元很长时间不唱美声,能够保持状态,难能可贵!”

这就涉及到“什么才是美声”的问题。

我在第七期谈“跨界”的时候就说到,从技术上讲,美声唱法的特点在于发声的高位置、全腔体共鸣以及对气息的强控制。从听觉上说,就是要求演唱者的声音“竖起来”,“往前传”。皆因这种唱法出现的时代,人类还没有发明电子扩音设备,如果演唱者的声音不能具备上述特质,偌大剧场里就没人能听得清他在唱什么了。

在我的记忆里,石倚洁老师在教学场合多次谈到自己的亲身经历。曾经,他总担心高音唱破,因此,声音在竖起来以后,总会不由自主的“往后倒”,结果就是到了高潮部分完全被乐队淹没,变成“没声”了!经大师指点,他开始强迫自己改变这个习惯,虽说一段时间内破得让人怀疑人生,最终还是慢慢的纠偏成功!今天我们听到的石倚洁,高音通透华丽,轻松省钱,可知他在背后经历的痛苦和下的功夫?

由此可知,“方法”对美声来说是非常关键的东西。我曾见石老师教的学生——气息落点很浅,共鸣非常局部,要在大师课上重新学发声,典型的方法问题!廖院的大师课,也常有学生习惯用颈部肌肉或喉咙控制声音,而不是用气息,或者是一唱到高音弱音,身体姿态就各种往上拎……声音别说“竖起来”了,挤得几乎都“出不来”!哪怕是大师,都没办法在一节课里替他们解决这样的问题,只能送上一句:“加油!”(石倚洁那堂课的视频就在b站,大家可以去找)我常常反思,为啥本季我都快变成“戴吹”?原因恐怕在于:戴宸满脸写着四个字“方法正确”,在很年轻的时候,就避免了很多人曾走过的弯路!

即使是有些名家,出于种种原因改变了某些方法,其呈现结果往往引发争议。但要想“改回来”,可就千难万难了!因为唱歌和体育运动一样,一旦形成肌肉记忆,想清空可不是点鼠标那么容易的!

由此,廖院对郑棋元“能保持状态”的评语就很中肯了。基本上,音乐剧是使用部分美声技巧的流行唱法。而且,除了《悲惨世界》那种经典作品,美声的成分越来越少。从“夜静海”的表现来看,郑棋元对共鸣腔体的转换已经不太熟练,意大利语的语感也不甚准确,但是,那种声音状态仍在!

多说一句,波切利的原唱其实更多采用了流行唱法。郑棋元的这次演绎,恐怕要更为“美声”一点……

附:波切利 夜晚宁静的海边

https://v.youku.com/v_show/id_XMjU5MDYwNzIw.html?sharefrom=iphone&sharekey=c4fa7ee03af6742fce479213693a43718

话说回来,如果现在你去问廖院:“什么是美声?”搞声的姐妹应该都知道标准答案……是啥来着?山顶的朋友,让我听到你们的声音——对!美声,就是美好的歌唱!而人类最美好的东西之一,就是情感。汤显祖在《牡丹亭》里写道:“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当歌唱能够准确、深刻的传递作品和心灵里的情感时,就是能深入人心的“美声”啦!

本期完结。我开这个楼,原本是生气廖院的话被剪得七零八落,容易产生不必要的误会。如今,倒更像是给自己做的一个学习笔记。所以,当本季糊穿地心越来越实锤,到底为何要唤醒“魔王”大概也不重要了;关键是,大家有机会一起分享所好,对吗?爱你们!

第九期 假声男中?不存在的!

本期,就歌曲和舞台的质量而言,应该达到了声二播出以来难得的高度;但围绕着整个节目的氛围依旧是一个字“丧”!jmz的骚操作并没有随着时间推移而远离我们,相反有变本加厉的趋势……如今,节目录制实际接近完成,成员们很快就要各奔东西。连廖院,下一期目测都会由吴碧霞老师前来代班,他本人再次“上交国家”去也!

当这个“夏日限定”逐渐收官之时,我必须重申一下开楼的目的:借廖院的虎皮,跟大家交流学习,分享声乐教育当中某些原则性的知识。毕竟,无论是红透天边,还是糊穿地心,节目总有一天会结束,选手总有一天会告别,但我们被激发出的、对美声歌剧这门古典艺术的热情,仍然有望延续下去!

OK,老规矩:除了直接引语,不是廖院原话,不按演出顺序,欢迎各位补充!

1、本期,何亮辰、胡浩、崔越峰和宋宇航合作了四重唱“半个月亮爬上来”。其中,崔越峰和宋宇航属于试唱阶段后就“查无此人”的状态,前者更是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声乐教育。对于他们这次的舞台表现,廖院的评价是:“他们经验少,没有养成好的重唱习惯。重唱的要求是,你不能只顾自己那一块,别人在唱的时候,你心里要跟着他一起唱;不然的话,你就看到他的话筒突然那样拿起来,就出戏了。”

这就是“经验之谈”,也是声乐教育的原则问题。

我在楼里多次引用过廖院的一句话,叫“音断气不断”。实际上,就我看过的大师课来说,“演唱状态不能断”、“心里的音乐不能停”也是出镜率非常高的几句话。音乐作品是一个整体,每个部分都要保持互动和对话;没有经验或缺乏系统训练的歌手却往往把注意力都集中到有唱词的地方。到了前奏、间奏或不需要唱的时候,他们就会由于紧张后的松懈等等原因,就此“停下来”,脱离了音乐和演唱的状态。

然而,唱词停了,音乐是没有停的;在重唱里,搭档也可能是没有停的。这个时候,你停下来,就会跟不上音乐的情绪,发声状态还要重新找,经常导致下一句的起音唱得非常仓促——或者来不及吸气,或者赶不上节奏,或者跟音乐或重唱搭档的强弱变化完全不合,常常给人“装神弄鬼”的突兀感。自己都出戏了,观众还能不出戏吗?如果大家注意的话,会发现崔越峰有些乐句的起音唱得特别重,气息也不平滑,这就是匆忙“入戏”的效果。

因此,歌手必须在整个演唱的过程里始终保持和音乐在一起。即便没有唱词,表情和身体也要融入。换句话说,嘴上不唱,心里也要唱!

看得出来,小朋友们知道这个原则。除了自己的唱词,他们在舞台上都有保持跟唱。遗憾的是,功夫只做了半套。嘴巴跟上了,身体姿态和表情却都不在线。由此可知,声乐这回事,天赋和努力都是不够的——方法,才是最关键的啊!

拐个弯,说说歌剧。在歌剧演出里,经常会有持续时间很长的高潮部分。或者是马拉松一般的咏叹调,如多尼采蒂《拉美莫尔的露琪亚》里著名的Mad Scene,女高音在长达12分钟的演唱里要表现一个新娘杀夫后如何失去理智而疯狂。或者是同一个角色情绪激烈、难度很高的咏叹调首尾相接,如威尔第《唐卡洛》里著名的死亡7分钟,就是“我的末日即将来临”和“卡洛你听我说”两个咏叹调相连,后面那部分还是中枪濒死的遗言!而在《茶花女》中,老阿芒和维奥莱塔有长达15分钟的二重唱,两个角色的情绪多次变化。试想一下,如果演员在这样的地方“停下来”、断篇了、出戏了……我们大概就要见证舞台事故的诞生。

附:琼·萨瑟兰 发疯咏叹调 (多尼采蒂歌剧《拉美莫尔的露琪亚》)

看看女高音的马拉松……

https://b23.tv/av7237869

2、点评郑棋元、胡超政、郑艺彬和赵超凡的四重唱“爱一直在”时,针对最后那几句重复出现的唱词,廖院表示:“如果先弱一点,然后啪一下起来的话,会好很多。因为一直是用一个力量,一个声音,一种色彩,就会显得单调,没有变化。”

关于如何在演唱中以强弱变化来“画画”,我在前文已经谈过多次。既然这次针对的是重唱,那就特别讲一下重唱里的角色感。

重唱,是歌剧和音乐剧中用来表现剧情和人物关系的一种非常奇妙的形式。在电影《莫扎特传》里,主人公这样描述过重唱的独特性:同一时间,不同角色在舞台上唱出各自的故事和心声;如果是戏剧,这就是噪音,观众一句话都不可能听见;在歌剧里,他们却能被音乐融为一体!确实,在莫扎特本人的创作里,经典重唱层出不穷。比如《费加罗的婚礼》,重唱占到了全剧曲目的三分之一!其他大家如罗西尼、威尔第,都是重唱的爱好者。

不过,既然是“剧”,是角色,演员即便在重唱里都不会脱离“角色感”。只有这样,重唱的色彩才丰富,才能充分体现戏剧冲突。我举了太多歌剧的例子,今天换换口味,来个音乐剧的吧——《悲惨世界》里著名的重唱+大合唱One Day More!

这个作品,几个主要角色都唱出了“one day more”这句唱词,但情绪都不一样。艾潘妮是单恋伤情,搭配马吕斯和珂赛特互诉衷肠;安灼拉是充满信念,搭配马吕斯在爱情和使命之间纠结徘徊;沙威是坚定偏执,搭配冉阿让的忧心;而冉阿让的每一句,则是焦虑、恐惧、爆发的层层递进,个人命运与时代洪流错综交织……等到合唱团加入,则是“Do you hear the people sing”的万众一心!虽然音乐激昂,情感澎湃,但角色感时刻分明,一丝不乱。试想一下,如果这个重唱也是“一个力量、一个声音、一个色彩”,它还能如此经典吗?

当然,在本节目舞台上的重唱,许多原作并非重唱。但既然改编为这样的形式,就要遵循形式本身的艺术规律啊!

附:One Day More (音乐剧《悲惨世界》)

25周年纪念版,除了“马吕斯”的演员,我都满意了……

https://b23.tv/av46114012

3、写到此处,姐妹们是不是都在等我“戴吹”上身?咳咳,其实,廖院本季虽然众多点评被剪,但针对他的亲学生,jmz留下的基本是好评。本期,戴宸的独唱请教演唱了“你是我心中的挚爱”,廖院肯定他“比刚开始有进步”;和徐均朔、殷浩伦以及方晓东合作的四重唱“生长”,廖院更是一脸惊喜的说:“我们戴宸终于可以动起来了!有突破!”

那么,戴宸到底哪里进步了?我个人觉得,“动起来”很重要!

在舞台上唱歌,最忌讳的就是“站桩输出”,因为适当的肢体动作既是演唱本身的技术要求,还能帮助演员表达情感。以廖院本人为例。碰到抒情性很强的长音时,他经常会尽量向身体两侧展开双臂,以求在心理上暗示自己,获得那种舒展的意象。碰到辉煌的乃至本声部的极限高音时,他又多半会扬起右臂,以这样的肢体动作,带动气息自然的从胸腔进入头腔,从而实现音区过渡的无缝衔接。

当然,每个人的演唱习惯不同,起作用的肢体动作也会不同。但前提都是一样的,那就是要“适当”。

首先,无论做什么动作,腰背始终要保持挺直。这个道理我以前讲过,耸肩驼背,气息就支撑不住。搞声以来,看到各处有人感叹歌剧演员坐着、跑着、趴着、躺着,都能唱好……就,除了这是他们的基本操作之外,都因为只要腰背保持,气息就能保持——好了好了,我知道每个演“弄臣”的演员都有话要说!

其次,有些下意识的动作是很不“适当”的。

我看过一个廖院教唱自己代表作“大忙人”的视频。学生从“啦啦啦啦”开始,每句都附送一个双臂向前方伸出的动作,连贯看下来恍若划船(游泳也可),而且还是原地不动的那种……且不说对气息影响如何,“费加罗”那么油滑精明、乐天自负的角色,总不能是连船都划不动的这般僵硬吧?

还有种常见的情况,就是动不动就“起范儿”,还没到情绪最激烈处,身体语言就全上来了,这也肯定会破坏演唱的状态!我多次在组里推荐姐妹去看廖院几年前在国大演出威尔第歌剧《假面舞会》时排练名曲“你玷污了纯洁的灵魂”的视频。从中,就能看出肢体动作如何随着音乐、剧情和演唱状态做出合理的变化。

我扯了这么多,轮到姐妹们来衡量一下:如今的戴宸,在“动起来”这方面究竟哪里让你们惊喜呢?嘿嘿!

附:廖昌永 快给大忙人让路 (罗西尼歌剧《塞维利亚理发师》)

看看不到30岁的廖院,是怎样“动起来”!

https://b23.tv/av49859293

4、本期,廖院在两个舞台的点评里两次提到了“假声”。一次是评价“生长”,他指出男中音殷浩伦“最不应该唱假声的唱了假声”。另一次是评价张英席、扎西顿珠、袁广泉和赵凡嘉的四重唱“Writing on the wall”,他特别谈到,“这首歌难就难在男声假声的运用上。”

敲黑板!虽说去年的节目给大家普及了假声男高音,“假声男中”也变成声圈老梗,但咱认真严肃的说一句,今天的美声唱法是唱混声的,也就是真假都有,比例依具体情况不同;一般情况下,歌剧世界里的男高(假声男高除外)、男中和男低都不唱纯假声!而这,是歌剧艺术审美变化的结果。

时光倒退300年,那是阉伶歌手的极盛时期。这些人由于生理特点,高音区就是一种用今天的标准来说极其“诡异”的假声。经过格鲁克改革,阉伶逐渐被歌剧舞台排斥。但到了罗西尼那个时代,由于没有解决换声区的问题,男高音的高音区依旧全是头声——还是假声嘛!因此,相比假高和女高音,这声部也就在舞台上毫无优势可言。直到1831年,法国男高音杜普雷在罗西尼歌剧《威廉·退尔》里首次使用胸声(或者说“真声”),并通过将其送进头腔共鸣的方式唱出了high c!至此,对男高音具有革命性意义的“关闭”唱法诞生了!

注:以上关于“关闭”的描述,使用的是最原教旨的说法,目的是讲清楚男高音唱法的发展沿革。但就我们今天所知的发声和共鸣产生的科学原理来讲,这种描述是不正确的!因为胸声并不是“胸”声,头声也不是“头”声——它们所指的是声带的两种机能状态。前者是重机能,发声时声带全长、全面积振动;后者则是轻机能,发声时声带边缘、部分振动。至于绝大部分的共鸣,也不是由头腔和胸腔产生,而主要是来自喉、咽腔和口腔等。由此,针对“关闭”的生理机能较科学的解释,其实是以低喉位唱高音,将咽腔的共鸣管拉长、变细,以增加共鸣和音量,取得辉煌的声音效果。

有人或许要问:既然是错误的描述,为何现代的声乐教育还要沿用这样的说法呢?这个嘛,歌唱本身是一种从心理到生理再到物理的整体性活动。很多时候,正确的呈现结果是多种正确活动共同作用下的综合效应。如果在教学中只强调某些生理器官的活动,就会导致歌者过分关注局部,反而割裂歌唱的整体性,依旧无法取得正确结果。这也就是为何直到今天,声乐教育依旧大量采用启发式、比喻式教学的根本原因。当然,某些错误理念谬种流传,就是不得不承受的副作用了……

言归正传。前述的这个过程,就是审美变化的结果。18到19世纪的欧洲,布景舞美辉煌华丽的大歌剧盛行,宏大题材增多,连乐队编制都在扩大。人们自然开始追捧更响亮、更辉煌的声音。

杜普雷的唱法,据说罗西尼就很不喜欢。但到了20世纪初,最伟大的男高音卡鲁索和真实主义歌剧的巨擘普契尼等人,又联手把男高音的声音和唱法推向了更“真实”、更雄壮、更具有阳刚气和戏剧性的境界。皆因此时的社会审美又改变了!观众厌倦了帝王将相的家史和那些矫揉造作的爱情小品,更倾向于“讲述老百姓身边的故事”。那么,如成熟期的卡鲁索那般,绝少矫饰、充满男子气概,甚至有些“糙汉子”感觉的男高音,自然更为倾倒众生!卡鲁索就此被视为第一位现代男高音,此后的男高音和歌剧观众,更无一不以其为审美的标杆。

PS:罗西尼就此被连累了一百多年我会说吗!

附:卡鲁索 各种大俗咏叹调录音

感觉修复得不错……

https://b23.tv/av55846910/p1

至于男中音,本身就是出现、发展都较晚的声部,真正的定型要到19世纪——那可是威尔第的时代!而我们都知道,威尔第男中音不但中低音区要求强烈的戏剧性和“英雄感”,高音区更要求也带有胸声!所谓雄健辉煌嘛,还能比这更“真”吗?!

咦,男低音没说?天啊,男低音表示:我一个基础音色都来自胸声的声部,你想听个啥?

现在,你能理解“不唱假声”和“男声假声运用很难”的含义了吧!所以说,美声跨界,真不容易!

本期完结。廖院的“历劫”,也渐渐到了尾声。下一期,我是不是就停更一次呢?emmm……这9期节目,我扯了2万多字!希望能给大家在看节目以外,也带来一些小小的趣味呢!爱你们!

第十期 美声唱中国歌??️!

这个周末,节目进入尾声的感觉更加强烈。从组里的瓜来看,瓜熟蒂落也就是时间问题。声二糊穿地心,已经无法避免;谁是最后的首席,观众也改变不了。哪怕这个小糊综真的就此寿终正寝,对美声歌剧和音乐剧在中国的推广,它也算部分完成了自己的使命。至于我们,进剧场就是了!

作为这个节目的不动C,廖院本期也缺席了。前来代班的吴碧霞老师,总体而言,她的话仍然被剪得很难让我发挥。本想借机偷懒一期,但是,第一期自述“不会唱中国歌”的袁广泉袁博士,在和张英席合作的二重唱“彩云追月”里进步明显,让我不禁想到了廖院在许多大师课场合经常谈到的一个主题,也是一个相当重要的主题,那就是:美声唱法如何唱好中国歌!

用美声唱法唱好中国歌,很长时间里被认为是件不可能的事。要说这种观点完全没道理,那也未必。因为唱法的基础是语言,美声作为发源于意大利的演唱方式,必然是基于意大利语等欧洲语言发展起来——它们可都是多音节语言,和中文这种单音节语言看上去真是八竿子打不着!

然而“世事无绝对”,唱法本身也会随着时代和审美在变化。正如我第九期谈到的,罗西尼时代的男高音还在唱假声呢!那么,根据中文发音的特点对美声唱法进行调整和改良,从理论上讲就是可能的。而从实践的角度来看,这些年,能用美声唱好中国歌的歌唱家可是越来越多!他们当中的标杆,正是廖昌永老师!

因此,在组里一片各回各家的告别气氛里,我打算写写从廖院以及其他大师课里总结出的相关要点——完全可以算作我个人的看法,欢迎李涛!

1、唱词组,别蹦字。

要知道,多音节语言如果气息不连贯,语感就不对;断掉的地方不对,甚至可能产生语义上的误会。因此,美声唱法特别强调气息连贯。中文却是单音节字,一个字就有一个元音。演唱时,很容易出现一个字一个字往外蹦的情况,气息就不可能连贯。而蹦字还会导致另一个问题,那就是节奏感死板,要是一个字一个音,搞不好连强弱都没法体现了!

因此,廖院在大师课上经常强调:要唱词组,别唱字!在词组内唱好连音,字与字之间连过去,这样就能保证气息连贯,不会蹦字了。

2、欧洲语言只有升降,中文普通话却有四声。

如果不能在演唱里去掉四声,就容易出现不必要的滑音。滑上来又滑下去,首先会导致失去原本的发声位置——美声唱法多强调高位置发声,我在第七期已经讲过;然后,就会导致节奏把握不好,或者越唱越慢,或者总是在赶拍子;就算赶上了节奏,风格上,也可能让人觉得过分的油腔滑调,就不真诚了!

3、中文咬字,也是个难点。

首先,中文普通话发音讲究字头、字腹和字尾。对唱歌来说,辅音也就是字头的发音,要尽量做到快速;把所有的时值延续都做到元音(字腹)上,以此保证字正腔圆。

其次,由于普通话发音普遍靠前,要保持发声位置和声音圆润,不会“白着”就出去,确实需要技巧。过去,人们常常诟病美声歌者的中文咬字不清,大概率就是他们为了保证声音不白,只能牺牲咬字。

强调一下,这倒是个各种语言都会碰到的问题。

美国当代著名男中音托马斯·汉普森曾在某个大师课上说过,说话和唱歌的不同之处就在于元音(母音)的发音方式——说话时,无论是什么语言、怎么断句,a就是a;但演唱时,每个母音都不是独立出现的,而是和其他一个或几个母音连接,像一个转盘一样;只有这样做,声音才会圆润。

比如i,这样的窄母音,如果是发音靠前的中文普通话,直接发成i,就会更加凸显声音干瘪,真是再“白”也没有了!为此,大师都会反复提醒学生们,发i的时候,适当的带上u这个母音,既能保证咬字清晰,又避免了“白”的问题,简直点石成金!

这方法听起来简单,如何实现就得看“微操”水平。毕竟,也有人做得过分,反而导致咬字更不清楚了!

4、运腔要和民族乐器的特点对应——这其实是个进阶版的技能。

讲真,不同国家的演唱风格,与其民族乐器的特点是对应的。我们常把“人声乐器化”作为声乐技术的最高境界,原因就在此处。

我曾在组里和姐妹涛过:为啥我们中国人就喜欢清亮的声音、不太能欣赏低沉浑厚呢?这一方面源自种族天赋,中国制造的优秀男低音肯定不如毛熊家的多——人家的男低音可是自成一系的!另一方面,就要从我们民族乐器(丝竹管弦)的特性里去寻找了。

这件事本质上是个审美问题!如果美声歌手可以在演唱中国各民族风格较为突出的作品时,在运腔里适当加入对应民族乐器的特点,那就从审美上进一步贴近了观众。

5、某些观点认为,那些唱好了中国歌的人用的已经不是美声唱法。甚至还有人说,唱中国歌就要“放弃共鸣”……后者当然是奇谈怪论,即便唱西洋歌剧,共鸣腔体的使用也是要根据具体情况转换的,并不是每个乐句都要full throat的好吗!所以,只要根据中文的发声规律和特点,选择合适的共鸣腔,这个问题是完全可以解决的。当然,这里面的技巧和经验,就属于“修行靠个人”的范畴了!

最后,我想说件“小事”:石倚洁老师为了加强中文咬字,曾专门把播音主持专业书籍找来学习;虽说没给他带来什么特别的帮助,但我还是想再说一遍那句话——

艺术家只有植根于本民族文化的土壤,才会有持久的生命力!

附:廖昌永 想亲娘 (云南民歌·丁善德编曲)

作曲家丁善德用极为“法国浪漫派”手法改编的云南民歌,廖院用中国化的美声唱法精彩演绎!至少对我个人来说,确实是风格鲜明、语感准确、情真意切、余韵悠长、非常“中国”了!

https://b23.tv/av53934912

本期完结。节目还有最后两期,姐妹们,享受“美好的歌唱”才是最重要的啊!

第二季完结篇上 我们用啥“压箱底”?

节目进行到第十一期,其实故事已经完结。但佛了一整季的本人,居然差点怒得要去改分……如果不是最后的最后,袁广泉和戴宸的独唱请教以及还给廖昌永老师留下了几句有营养的点评,这一季在我这里,只能评为不及格了!

让我悬崖勒马的这几句话,究竟是什么内容呢?

在“黑眼睛”对阵“冰凉的小手”之前,廖院说:“留学俄罗斯的要唱俄罗斯民歌,学歌剧的要唱最难的作品、男高音的试金石——他们都拿出了压箱底的东西!”

为什么这样的东西才能压箱底?因为难!而难就难在:有年头,有内涵!

从有据可查的佩里歌剧《达芙妮》、《尤丽迪西》算起,歌剧诞生到今天已经400多年,至今仍在上演的作品大概在300到400部。而真正能让观众们脱口而出、百看不厌的经典,我个人估计,40部都没有!

根据统计(不同的统计方式排名会有出入,差异不会很大),全球范围内,17/18演出季上演最多的歌剧前十名依次是:

1、《茶花女》(威尔第,这部长期霸榜)

2、《卡门》(比才)

3、《魔笛》(莫扎特)

4、《波西米亚人》(普契尼)

5、《托斯卡》(普契尼)

6、《塞维利亚的理发师》(罗西尼)

7、《弄臣》(威尔第)

8、《费加罗的婚礼》(莫扎特)

9、《唐璜》(莫扎特)

10、《蝴蝶夫人》(普契尼)

涉及作曲家:5人。

全球最著名的歌剧咏叹调呢?我随便找一张Top Ten的榜单给大家参考:

1、女人善变(弄臣·威尔第)

2、复仇的火焰熊熊燃烧(夜后咏叹调·魔笛·莫扎特)

3、我亲爱的爸爸(贾尼斯基基·普契尼)

4、圣洁的女神(诺尔玛·贝里尼)

5、今夜无人入睡(送奶歌·图兰朵·普契尼)

6、快给大忙人让路(塞维利亚的理发师·罗西尼)

7、爱情像只自由的小鸟(哈巴涅拉舞曲·卡门·比才)

8、冰凉的小手(波西米亚人·普契尼)

9、再不要做情郎(费加罗的婚礼·莫扎特)

10、斗牛士之歌(卡门·比才)

强调一下,这个榜单是我随便找的。我强烈的认为,会有很多人不同意排名以及入榜的咏叹调,但我也相信,这里面绝大部分歌曲,即便叫不出名字,许多人也都对旋律极为熟悉。而涉及作曲家:6人;其中5人和上演率最高的歌剧作曲家重合——马太效应!

这,就叫大浪淘沙!

在“时间”这个最严厉的裁判筛选下,数千部歌剧里留下了几百部,几百部里又仅有几十部、十多位作曲家为今天的人们熟知!除了运气(这玩意是存在的哈),皆因这些作品及其作者经受住了不同时代潮流、不同文化背景以及不同审美标准的考验。数百年来,随着技术上的更新迭代,更有无数的音乐家、指挥家和歌唱家不断为其累积着不同的诠释。帕瓦罗蒂之前,谁敢原调唱“多么快乐的一天”;帕瓦罗蒂之后,现今当红的男高音卡马雷纳一季下来场场唱到18个以上的high c!而我向你保证,这部100多年前写就的作品,依旧能赢来如雷轰鸣的掌声和尖叫!

换句话说,有了年头,就有了丰富而取之不尽的内涵。想想我们自己的诗经乐府唐诗宋词杂剧昆曲……这道理,放之四海而皆准!这样的东西不压箱底?谁来压?那自然的,要想演绎好“压箱底”的好东西就更需要时间的磨炼!

很多姐妹应该知道,从进组开始,我从未掩饰过我不欣赏张英席。作为一个美声歌手,他几乎没有让我感到惊艳的作品,节目内外都是。但作为一个业内人士,他第一期讲的那句话却是非常有道理:“歌剧需要漫长的积累,谁都逃不过那一关。”

过去十期,我乍着胆子,借着廖院(和其他大师)的虎皮在这栋楼里讲了很多技术问题。技术当然是要时间打磨的,尤其是经验,除了悟性,就只有时间才能给予。而在我听过的大师课里,最玄学的经验之谈来自罗西尼在我们时代的“最佳代言人”弗洛雷兹:“什么把声音集中眉心,什么两眼间要有震动……这些都是不存在的!只存在于你的想像中!所以,不要去控制,而要去思想。”哦,就,震撼我全家!转念一想,廖院似乎也说过类似的话。在讲到某些作品里需要做强的地方时,他会告诉学生不要真的用力,“情感上做到强了,就行!”震撼我全家+2!

玄学归玄学,你我都知道,这些大师不是因为“玄学”才成为人见人爱花见花开的万人迷的;而是因为他们花了时间、下了苦功,不仅在诗内,更是在诗外!

好像是石倚洁老师说的:有时候觉得他们这行不是唱歌的,不仅要懂音乐,还要懂语言、懂美术、懂文学、懂历史、乃至懂建筑……你可能要问,别的好理解,为啥还有建筑?你想啊,肉嗓,真唱,不同歌剧院和不同建筑结构的自然混响,不需要懂一点?当然不懂也行,但懂了,就会更好!

美声唱法的作品,其实包含歌剧和艺术歌曲——迪斯考们就主攻艺术歌曲嘛!而西洋歌剧是纯粹的舶来品,中国人要弄明白那些角色和故事背后的文化涵义,自然是不容易。不过,就算是中国艺术歌曲,训练演唱者所花的时间、下的功夫难道就能缺斤短两吗?

我听过廖院教唱作曲家陈田鹤的艺术歌曲《春归何处》,印象深刻的地方不在于“唱的”,而在于“没唱的”。这个作品的歌词来自宋代著名文学家黄庭坚的《清平乐》,最后一句唱的是“因风吹过蔷薇”。廖院却告诉学生,原词是“飞”不是“吹”,因为前两句是“除非问取黄鹂,百啭无人能解”,这说的是鸟不是风,自然应该“飞过蔷薇”。

再比如黄自作曲、韦瀚章作词的《春思曲》。讲到间奏时,廖院问学生想到的是什么,有人说流水,有人说雨滴——他说是“鸟鸣”。道理呢?因为下半阙的唱词分明写道:“更妒煞无知双燕,吱吱语过画栏前!”

还有老《三国》片尾曲“滚滚长江东逝水”,歌词来自明代大才子杨慎的《临江仙》,其意象之宏大悠远,既超越时间,又超越空间。原唱杨洪基的版本可谓深入人心,大概无人不以其为范唱!然而,在某次教唱这首歌时,廖院却告诉学生不要试图模仿杨老师,因为在演唱这个作品的时候,歌唱家本人已经历尽沧桑;如果一个年轻的声音强行去copy那种厚重,不但没了沧桑感,反倒油滑了起来……你看,“30岁以前不唱威尔第”,即便在技术之外,也是很有道理的啊!

上述内容,看似都和“唱歌”本身无关。但了解与否、深度如何,毫无疑问都会影响到整个作品的风格、意境乃至外化的感染力!这些都是“诗外”的文化修为,都需要时间去涵养!

不过,我们这个时代的“时间”或许不太够了。

众所周知,工业时代的特征在于“可大量复制”,但人类社会历史长河中最珍贵的某些财富恰恰“不可复制”或“难以复制”。托斯卡尼尼一部歌剧排一年这种事,必然是不可能再出现了!我时常想:在各种文化娱乐形式花样翻新的今天,耗费大量时间,去传承那些极难复制的艺术形式,这究竟是为了啥?然后,我又会想到那句话:歌剧演员30岁才起步,40岁进入巅峰期,50岁开始衰退……那么,努力传承那样的技艺,恐怕正是为了留住“压箱底”的东西——被时间证明了的好东西!

本期完结。还剩最后一期,但愿jmz不要再给我们一个槽点满天的结局。

第二季完结篇下 我和我的祖国

终于!大结局了!

最后一期,就表演来说,放到全季里都是极好的!起码有两个舞台,我个人认为,选手拿出的都是自己的最高水平!首席这个事嘛,祖传粉丝应该早就免疫了!还是那句话:进剧院就是了!

至于我们的不动C位、一起泳动、笑出美声、可可爱爱的……出品人廖昌永老师,这次历劫(下凡?)就此告一段落。节目去年开始的时候,他更为人熟知的身份是“亚洲第一男中音”。到了第二季收官,恐怕很少有搞声姐妹不知道他是中国历史最悠久音乐学院的行政一把手,国内屈指可数的美声博导,板上钉钉的声乐泰斗了!换句话说,考虑到各种客观环境,即便狗芒还能整出第三季,大忙人廖院基本确定不会再参加——你们懂的!

也只有这样的原因,才能解释为何在镜头前一贯“做自己”的廖院去年展现得如此充分,为节目大大加分;今年却连专业点评都被剪得没头没尾、七零八落、甚至彻底消失!因为这季以后,狗芒可能再也借不到他的虎皮,那不妨弱化他的作用,为后续的出品人选择铺路啊!呵呵!

激情辱骂狗芒是本组的保留节目,吐槽多了,就吐无可吐。人生总要看光明的那一面——廖院突破业内成见来参加综艺的初心,也就是“在中国推广美声”,某种程度上是实现了的!尽管,前路依旧漫漫!

回到我的这栋楼。从8月3日到10月5日,两个月来一直在借廖院的虎皮;最后一期,我想说说自己心里的一些话——

为什么中国人要唱西洋美声呢?

中国人最早接触以美声唱法演唱的西洋歌剧,是在清乾隆年间。由于种种原因,一直没有得到较大发展。其后经历了巨大的社会变迁,直到1927年,在蔡元培的主持下,萧友梅参照巴黎国立音乐学院的模式,创办了中国第一所音乐高等学府“国立音乐专科学校”(上海音乐学院的前身)。在这个学校培养出的中国第一代美声歌唱家里,就包括廖院的老师周小燕先生。

同时,基于美声唱法创作的中国声乐作品逐渐开始出现。由青主(廖尚果)创作于1920年的《我住长江头》(宋·李之仪)就被认为是中国最早的艺术歌曲之一,具有里程碑意义。随后,青主和黄自又创作了大量的中国艺术歌曲——他们,就是中国的舒曼和舒伯特!而冼星海、聂耳(都是汾阳路上的雕像)等著名作曲家的声乐作品,如《黄河大合唱》里的《黄河怨》以及《梅娘曲》、《铁蹄下的歌女》等等也在这个范畴内。当然,还要包括那个年代流传甚广的不少抗日歌曲,如《大刀进行曲》、《松花江上》……惊不惊喜,意不意外?

附:幺红 铁蹄下的歌女 (聂耳作曲)

请无视魔性妆容……

https://b23.tv/av46007610

我为啥要写这么长一段的历史?因为要理清一个时间脉络:美声唱法发展400年,传入中国两百年,基于美声的中国声乐教育开展接近100年——我们今天所说的“民族唱法”什么时候出现的呢?算个大数吧,建国70年!

讲道理,民族唱法原本就是在大量借鉴、吸收美声唱法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它有两个妈:风格和特色来自中国民间音乐、民歌和传统戏曲;基本的技术和方法却与几百年前发源于欧亚大陆那一头的美声唱法只存在极为细微的差别。

美声使用胸腹式联合呼吸,民族讲究“丹田之气”,都是强调腰腹部对气息运用的支撑。美声是全腔体的混合共鸣,不同音区混合比例不一,如高音区就以头声为主,其他为辅;民族则更关注声音的明亮,共鸣腔的使用和美声存在差异,但控制理念是一致的。此外,声音的高位置安放、语言器官要始终松弛、咬字吐字的重要性……都是一样一样的啊!

在声乐教育的实践中,最早只有美声教育,后来出现了民族唱法的分流。但近年来,学院派里的民美合流似乎又在形成趋势。正所谓“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忍不住想到几乎唱了整季意大利语美声歌曲、考级大概都能涨分的赵越选手——他的师承,可是民声大佬阎维文老师!再想想在上交国家大项目“奋斗吧中华儿女”里出场的石倚洁老师,这位中国目前歌剧中生代最强者的曲目“一个都不能少”,不正是一个民族特点突出的作品吗?

附:石倚洁 王宏伟 一个都不能少

https://b23.tv/av69546803

或许你要问:还有流行/通俗唱法呢?一般认为,这种唱法出现于上世纪30年代,属于大众化的艺术形式,演唱自由度很大。所以,那个年代很多所谓“通俗”的作品,都在大量使用美声技术。要知道,中国流行音乐的奠基人黎锦晖,同时也是中国民族歌剧最早的探索者之一!

历史的看,多年来被误会为“不适合中国人”或“唱不好中国作品”的美声唱法,根本就是当今中国各种唱法的源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几百年来的声乐实践也早就证明,这就是最科学、最系统、最符合人类生理特点的唱法!在我看过的大师课里,廖院最常跟学生强调的事情之一,就是不要试图使用喉部的肌肉力量去控制声音。这就是在减轻声带的负担啊!由此可见,只要方法正确,不走邪道,正统的美声唱法就能最大限度的减少发声器官(声带就是两片薄薄的肉啊)的损耗,最有效的延长演唱者的职业生命!

虽说水平不能用鼎盛期衡量,但有多少美声歌唱家进入普通人的衰年后依旧能登台演出。阿尔弗雷德·克劳斯年当七十,一样能完成“多么快乐的一天”,9个high c一个不少。今年73岁的格鲁贝罗娃在中国举办演唱会,“我住长江头”唱得满堂喝彩。还有78岁的杨洪基老爷子,还在男篮世界杯开幕式上的唱、跳、rap(bushi……

附:克劳斯 多么快乐的一天合集 (多尼采蒂歌剧《军中女郎》)

提示,AK大爷出生于1927年,逝世于1999年……

https://b23.tv/av50260556/p1

为什么要在中国推广美声?从师夷长技到救亡图存的年代,是因为我国传统的声乐演唱方式来自戏曲——以本音为主,音域较窄,缺乏融入世界声乐文化的方式;引入美声唱法就是架起一座对外沟通的桥梁。而今天看来,美声唱法的中国化不但是可能的,而且以某种方式变成了现实;甚至可以说,美声唱好中国歌在技术层面已经比较系统了(理论总结仍嫌不足),我们极有可能正站在建立美声唱法“中国学派”的门槛前!如果各位没有感受到,我推荐大家去听听廖昌永老师演唱的“山丹丹开花红艳艳”——以纯正美声演唱纯正民族!

注:美声唱中国歌的技术要点见第十期。

其实,这个楼算是我本人的声乐理论学习笔记,笔记内容来自于包括廖院在内的国内外美声歌剧名家们的各种大师课和相关的学术论文。而在诸位大师说过的无数名言里,最触动我心灵的一句话来自周小燕先生——不要唱外国歌糊弄中国人,唱中国歌糊弄外国人;要做到唱外国歌震撼外国人,唱中国歌感动中国人!

诚哉斯言!无论用什么唱法,歌唱的终极目的都是以情动人。作为一个从小接触西洋歌剧的中国人,我的工作也带着我走遍世界。普契尼一曲“冰凉的小手”以及无数名家的经典咏叹调,都能让我百听不厌。而那一年,在有过非常特殊的经历以后,无意中听到“我们走在大路上”……这辈子,我都不曾哭得那样难看、又那样痛快!

综艺也好,选秀也罢,“声入人心”本质上都是个声乐节目。每期结束后,各组都会有各种和选手作品相关的讨论和投票。如今,第二季的大幕落下。如果要问我最喜欢的中国声乐作品是哪一首?易时易地,我会有很多不同的答案。但此时此刻,我脑子只有一首歌——

我和我的祖国!

附:廖昌永 徐子琪 我和我的祖国

G20杭州峰会演出版,个人最喜欢的版本!

https://b23.tv/av8462079

{else}据介绍,目前《声入人心》第二季的筹备也已经开始。节目总导演任洋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第二季的成员招募已于今年三月铺开,新设欧洲、北美等站点,以及国内一百多所高校,参与成员招募的人数是第一季的四倍。他透露,第二季《声入人心》成员名单将会在5月底出炉。国内音乐学院的专业第一的学生、国内第一代、第二代音乐剧王子以及一些专业奖项获奖者等实力唱将都将加入第二季《声入人心》。{end if}

@《声入人心第二季》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