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电视剧 » 国产剧 » 百年虚云第8集

简介

陈家林 李起厚,尹治,斯琴高娃,胡晓婷,胡小庭,唐以诺,李志,白杨 国产剧 内地 2009
在十一期间回老家的火车上,安静的看完了这部电视剧,感触颇深。虚云法师19岁出家,世寿一百二十,戒腊一百零一,实在是传奇。他一生践行“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其人格魅力深深的折服了世人。剧中处处透漏着禅机和佛学的道理,按照自己的理解摘录如下。1、佛教的根本: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佛法有八万四千法门,对治众生八万四千烦恼。八万四千法门可以用八个字来概括,那就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再浓缩成精华就是“戒律”二字 。 虚云:圣人设教总以济世利民为本,佛教的根本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劝化世人去恶从善度众生。自古政教并用,政以济民,教以化民。佛教教人治心,心乃万物之本。若本得其正,则万物安宁,而天下太平。2、 佛法修学的总原则:勤修戒定慧,熄灭贪嗔痴。虚云:一切业障源皆从妄想生。 《法华经》云:“三界无安,犹如火宅,众苦充满,甚可怖畏,常有生老病死忧患,如是等火,炽然不息。” 戒、定、慧,名“三无漏学”,《楞严经》曰:“摄心为戒,因戒生定,因定发慧。”净土法门,但能「至诚恳切,信愿持名,如子忆母,念佛忆佛」,即是摄心一大妙法,戒定慧之所由生也。以戒定慧熄贪嗔痴,净土法门之心地妙用,不亦明乎!3、 以佛为师,以戒为师。—— 戒、律虚云:如何保存好佛祖道场,为寺院守祖德清规,为出家人保存一领搭衣?怎么才能永久保住呢?只有一个字,那就是“戒”! “戒”和“律”两个字的含义,各有所指。“戒”是禁止佛弟子不得作恶(诸恶莫作),若作恶便是犯戒。所以戒是禁止佛弟子停止不应该的行为,不可妄造恶业。除此之外,佛陀又规定:应该去做的善事必须去做(众善奉行),不得不做,若不做者也是犯戒。也就是说,该持的就持,该去做的就去做,该去做的你不做也是犯戒,所以在戒律中有二个字:“止”和“持”,止就是“诸恶莫作”,持就是“众善奉行”。简单说,“戒”是不能如此,“律”是应当要如此。“戒”和“律”合起来通用,则是“止”“持”——停止和前进。一般人对于佛法及戒律认识不够,不完全了解,因而错误地认为佛教只是消极的防罪止恶,却不了解其众善奉行的积极一面,这样就会失之偏颇,就无法真正了解佛教戒律的精神。4、 学佛并非无情。 虚云:学佛之人并不是颠倒人的,而且还要对众生多情,多情了才会把我去掉,才会把众生装在心中,才会有一颗平常心。无情无欲,岂不成了木头?5、佛门重心不重相,要学会变通法门。 (1)虚云得知父亲去世后悲伤在河边烧纸钱,后师傅教诲道:我佛门重心而不重相,只要能表达你所思所想,用什么形式只是权巧方便而已。出空门以百孝为先,佛经上说要报四重恩(佛恩、国土恩、众生恩、父母恩),下济三途苦( 即三恶道——地狱道、饿鬼道、畜生道)。 (2)广济心中纠结想去投军报国却又担心与佛门相违,和虚云法师的对话:广济:师父,弟子广济请求还俗从军抗日报国。... 师父,...。虚云:你还有什么事情放不下吗?广济:五年来我出家事佛深沐佛恩,如今背佛而去内心十分愧疚。还请师父谅解。虚云:广济呀广济,你出家修行五年了吧?怎么还是一个光头俗汉呢?!广济:师父...。虚云:来来来,你看看。这是什么?你说说。广济:这是一个字,只是写反了。虚云:是一个什么字?广济:是一个我字。虚云:写反的我字算不算字呀?广济:不算。虚云:既然不算,你为什么说是个我字呢?广济:那算。虚云:如果是个字,那你为什么说它写反了呢?广济:这...。虚云:正写是字反写也是字。主要是你心中认识这个我字。正写反写都是一样的。同样的道理,如果你心中有佛,出世入世没有区别。心中无佛,坐破蒲团读遍佛经也没有用处。心中有佛,出入聚散无非因果。报国也是报佛呀。广济:师父一席话,使弟子疑念顿断,心中豁然开朗。6、佛需要自己 修得和证得,不能依靠外力,也不能别人代替。(1)他劝吃了极乐丹的人佛需要自己 修得和证得:虚云:自我觉悟并觉悟他人便是佛。佛是自己修得的、证得的,仅仅依靠外力是不能使你成佛的。只有自己勤修善道,拨开自己心头的迷雾,才可以看见太阳。......六祖说过,一念迷是魔,一念悟即佛。就是说,你放弃恶念的那一刻就是佛。(2)虚云法师对幽莲说修行是自己的事情:虚云:这修行是自己的事情,就好比是吃饭、睡觉一样,别人是代替不了的。幽莲:那干这种粗活也叫修行吗?虚云:不要以为只有诵经拜佛行香坐禅才是修行,修行应该体现在生活中的每一刻,体现在大大小小的事情上。祖师们说得好啊,运水搬柴无不是道哇。 ......吃饭时吃饭,睡觉时睡觉,挑水时挑水,砍柴时砍柴。当弟子们想帮他干活时,他说: 虚云:你做你的,我做我的。我们各种各的因,各修各的福。7、佛没有分别心,无所不容。虚云:和尚是佛教僧人的统称,有圣凡优劣之别。海不弃鱼虾所以为大。佛法以性为海无所不容,贤劣并度个人自性修持,难免有迷、有悟、有佛、有魔。......真正的佛弟子都是虔敬佛法,恪守清规,他们积德行善、教化四方,于国家、社会人心治安,于伦理、规范、法律、学术都是有莫大贡献。 师傅对虚云说:修行之人的心,就该像这大地,能容纳万物、生长万物、收获万物。8、用佛心做事,不要考虑别人的看法。当虚云法师同意应慈禧太后懿旨前去伴驾西行时,对“你我既身入空门,难道你就不怕被别人讥笑攀附权贵吗?”的回答:前贤寒山曾问拾得:在人世间如有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骗我者,该如何处置乎?拾得说:只要忍他、让他、避他、由他、耐他、不要理他,再过几年,你且看他。9、胸有成竹的忍是一种自信。 忍,是心字头上一把刀;忍,并不意味着懦弱和胆怯,胸有成竹的忍是一种自信,是一种博大的涵养,广阔的胸怀,是站在更高层次上的宽容,百忍成金。忍,成就强者,成就伟人。 10、 凡事有因必有果因果轮回的核心,就是人们常说的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这原是宇宙的法则,凡事有因必有果。若人一生作恶多端,他必然就会堕落。11、修行不是为了做个 自了汉 修身之结果,虽然能练身轻体建、耳聪目明。再进一步或许有所觉悟,但如此一来,从自己开始到自己了结,充其量只是一个自了汉。与我佛上求佛道、下化众生、自度度人、出世间而不离世间的境界,相差甚远。12、空无自性的观照 若想从镜子中看清自己,就要停下来,静静的看。看不是用肉眼,而是用心智。此镜不止你的手上有,它无处不在,在虚静中观照自己,才能体会到自性即无自性,无自性即空......13、大千世界因缘和合 这个大千世界是因缘和合的,我们穿的衣服是做工的人做的,我们吃的粮食是农民种的。这大千世界因缘和合,互为连接才得以平衡。14、 善恶只在一念之间 我们常说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就是说你放弃恶念的那一刻就是佛。15、 (梦灵不解师傅吃苦涩的红薯皮)不忘农夫苦,常思佛祖恩。心中无苦,哪来的苦哇。16、 所有的磨难都是考验自己的道心,只要你自己心不乱,用功办道,散了还会再聚,失去的还会再来。17、 出家是心出家,如果心不在佛门,出了家对自己也无益处。18、 明心见性才能成佛。虚云:说是自己被别人骗了,还不如说是自己痴心妄想把自己骗了。不明心见性,就难辨别出邪正真假,也见不到自己的习气毛病,就是到了另一个世界,也难解这求不得之苦啊! 虚云:心中有佛,佛在眼前;心中无佛,佛在天边。 虚云:弘法驱魔,首先要驱赶的是自己心中的魔。 19、 过去的要如雁过长空,不留痕迹。重要的还是你当下的这颗心在何处。20、 夫妻之间的正确关系:十年修得同船渡,百年修得共枕眠;夫妻是为了恩爱才走到一起的,不是为了找一个人吵架才结婚的,所以要体谅对方、温暖对方、成就对方,而不是互相攻击谩骂对方。21、 再厚的寒冰,太阳出来都会融化;再冷的饭菜,柴火点燃都会煮热;22、放下,心无挂碍 一个女子要过河,但身单力薄过不去,恰巧虚云法师等人经过。女子要求背其过河。虚云法师身边的几个僧人不敢背,因为僧人不能近女色。这时虚云法师说道:“我背你过河”,于是虚云将女子背到河对岸,其他僧人不解,一僧气愤的问虚云,法师怎么能背这年轻漂亮的女子过河呢?虚云法师反问:“哪里有年轻漂亮女子?”那僧人说“法师刚才背过河那不是年轻漂亮的女子吗”虚云法师又问:我已经将她放下,你怎么又将她背起了呢? 23、 缘生缘灭,自然天成。能拴住一个人的身,却未必能栓得住他的心。24、 万物都在变化中。等待法王回复的时候,面对吴礼的质疑:吴礼:我们紧赶慢赶赶到丽江,却在这儿打了一天的坐,我都不知道什么是重要的。虚云:想了一天也没想明白?其实万物都在变,事情都在发展。今天已经和昨天不一样了,明天还要变。该做的事情要做。有的时候等也是在做。 虚云:万物都在不停的变化,不可执拗只认一个理,任何时候都要根据情况的变化来决定。25、人生难得,活着能做许多善事伊妹自杀时,虚云法师救下之后的对话:虚云:罪从心起将心忏,心若灭时罪亦亡,心灭罪亡两俱空,是则名为真忏悔。随缘消旧业,莫再造新殃。苦海无边,回头是岸。伊妹:要是刚才大师父不救我,我已经到岸了。虚云:不。那不是岸,是深渊。......人生难得,活着能做许多善事。这些事情能帮助人消除罪业。 26、空不等于无。虚云拆掉广济的房梁请他下来的对话:广济:老和尚,你要干什么? 虚云:房子都要拆了,你要坐就到别处去坐吧。广济:老和尚,你好不讲道理。凭什么锯断我打坐的木板?是谁让你进来的?虚云:法师整天坐在房梁上打坐,你图个什么呀?广济:当然是顿悟成佛。虚云:悟到什么了吗?广济:五蕴非有,一切皆空。虚云:既然一切皆空,你哪来的那么大脾气?既然一切皆空,还要你屁股底下的那块木板作什么?法师住锡六祖道场,应该知道六祖慧能说过,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空并不等于无啊。广济:那么长老所见什么是空?虚云:上不怨天,下不尤人。广济:什么是戒?虚云: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广济:什么是清静?虚云: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27、 苦难就是福祉 所有的磨难都是考研自己的道心,只要你自己一心不乱 当梦灵受罚被打的时候:虚云:这一板打下去 你会觉得冤枉吗?梦灵:不,师父。族有族法,家有家规。我该受到惩罚。(打了一阵板子后)虚云:你有什么话要说吗?梦灵:苦难就是福祉,烦恼就是菩提。师父,您说过这是佛佗的恩赐。28、和老树神的对话处处透着禅机: 老树神:做了一辈子和尚,你觉得做和尚自在吗?虚云:没有你老树神种树自在。本来修行是无欲无求,但是我这一辈子一直是有所求。刚出家求道住岩洞,后来为母亲求功德拜五台山,后来为求佛意东跑西跑,万里跋涉。再后来又四处出头修建寺庙,忙忙碌碌。哪有你老树神不知今夕是何年自在呀。老树神:怎么活都是一辈子。我呀,不知年月,连自己多大岁数了我都不知道。反正月亮圆了是十五,看不见月亮是三十;草发芽了是春天,落雪了就到了冬季。操那么多闲心干什么。虚云:这人哪,就是想东想西颠三倒四,这颗心就放不下咯。所以才烦恼是非不断。老衲吃佛饭做本份事,也是为了求得心安哪。...... 置身红尘世间,由不得你不想,由不得你不做。老树神:苦哇,苦哇。虚云:不苦就不是人生嘛。老树神:这么说我没有人生,我白活了一辈子?虚云:你也没白活。你不是还种了这么多的树吗。还看了这么多年的山和水吗。老树神:这有什么?山就是山,水就是水嘛。虚云:是啊,初次见到山和水的人,他会说,噢,这就是山这就是水。后来见多了他就不这么认为了。原来山有千变万化,水有万种风情。这时候看山不是山,看水也不是水了。这山山水水都是人的思想。等走遍了万水千山,看透了这些才发现,其实山还是山,水还是水,没有分别。老树神:老和尚,你这是说的什么鬼话哟。我不跟你说啦。我要走啦。吃饭还是吃饭,睡觉还是睡觉。虚云:是啊。吃饭还是吃饭,睡觉还是睡觉。住茅棚和住大厦都是住。29、 (对渔船撞死鱼虾是不是错的争论)要在没错中寻找有错,那才是自寻烦恼,本身就是错。30、 佛海无涯,达者为师。31、 僧人要有僧人的威严(不可慌乱)。32、人活在世上,得知道自己该怎么活着,是花呢,就悠悠然地开放;是树呢,你就挺挺拔拔地成长;人呐,每天都得走路,自己的路得自己修,反正在世上走一遭得干点什么。33、 出家人身无所住,心无所住,随处都是家乡,放下便是道场。34、 所有的磨难都是考验自己的道心,只要你自己心不乱,用功办道,散了还会再聚,失去的还会再来。35、什么最苦,不是地狱,而是穿着这套袈裟却不明大事。若不想脱苦何必入空门?—— 良价禅师36、(出家人受十方供养)佛门一粒米,大如须弥山;今生不了道,披毛带角还。37、 心中无相,天涯就是咫尺。38、 生前坐不卧,死后卧不坐。一副臭骨头,如何立功课?---慧能( 生来长坐不卧,死后长卧不坐,本来是虚幻不实的,有什么功过可言? )39、 缘分到了该有的自然就会有。40、 哀莫大于心死,心老比年老更误事。 41、 世上军令严肃,令行如山倒。谁也不能违抗,佛所说的法也和军令一样。作为佛的弟子只有依法奉行,绝不能有丝毫的违犯。42、 人分南北,佛性岂能有南北 ——慧能 43、 内心的恐怖远胜于地狱的恐怖,忏悔有助于消业。 44、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慧开禅师45、 为佛弟子应当依教奉行,正知正见切不可走邪门歪道。46、 清者自清,浊者自浊。心有挂碍就生烦恼。47、 佛并不是主宰一切的神,也不是胜过万能的主。自我觉悟并觉悟他人便是佛。48、如何才能使一滴水不干涸?把一滴水投到大海中就不会干涸了。49、《居山好》居山好,居山何以好?起时日高睡时早,山中软草以为衣,斋食松柏随时饱,卧崖龛,食枕脑,一抱乱草以为 袄,面前若有虎狼到,一阵风来自扫了。 居山好,居山好,名缰利锁斩断了,一日一餐四时衣,慈悲喜舍忘记了。居山好,居山好,七情六欲参空了,茫茫人海苦难多,只图自己清闲了。50、 《辞世诗》 少小离尘别故乡,天涯云水路茫茫。百年岁月垂垂老,几度沧桑得得忘。但教群迷登觉岸,敢辞微命入炉汤。众生无尽愿无尽,水月光中又一场!51、 《虚云赞》:滚滚红尘一盏灯,茫茫人海一禅僧;千载难逢一泰斗,万事随缘一本经;四朝五帝一程路,九磨十难一柱擎;百年虚云一台戏,一声钟鼓一片情。52、剧中插曲《老和尚》:老和尚,怪摸样,眉毛长,胡子长,不知佛心怎么样,不知神通强不强。老和尚,最平常,啃红薯,喝菜汤,万事随缘走天下,人人喜欢老和尚。 

@《百年虚云》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