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电影 » 剧情片 » 孤独之旅HD中字

简介

斋藤耕一 高桥洋子,岸田今日子,砂塚秀夫,横山真理子,田中笔子,新村礼子,森塚敏,三谷升 剧情片 日本 1972

《孤独之旅》是一个离家少女的旅行流浪记,原名“旅の重さ”,“旅程的重量”,取“孤独”之意好像有点以偏概全了。电影改编自素九鬼子的小说,素九鬼子还有一部以少女为主角的作品也被改编成电影,那就是由增村保造导演、原田美枝子主演的《大地摇篮曲》。下面先简单说一下《大地摇篮曲》,通过某些方面的对比,或许能更好地说明《孤独之旅》的主题和意义。

《大地摇篮曲》的主角是一个生活在山村中的13岁少女阿玲,在唯一亲人奶奶过世后,她被拐骗卖到了濑户内海一个岛上的妓院。阿玲被骗,大海的诱惑是主因,大海代表着新鲜、广阔的外面世界,结果却变成了囚困她的天然牢笼。

阿玲是坚强聪明的,但也是弱小孤独的,在岛上妓院这样一个封闭、恶劣的环境中,她拒绝合作、拒绝成长,渴望逃离。尤其妓院里男女的嘴脸让人厌恶,阿玲不想成为他们中的一员,身体的成熟不可抗拒,而在心智上的不合作,让阿玲拒绝“文明”维持着野性、原始状态,表现出的任性和暴力,其实也是她被迫的自我保护方式。

阿玲最后被一位牧师所救。牧师没有辜负阿玲最后的信任,还帮她安排好了接下来的生活。逃离孤岛后不是回故乡去,而是作为一名朝圣者展开了一段朝圣之旅。通过这样的修行,洗涤自己的心灵,不仅要修正自己,而且也求获着更纯粹、强大的力量去面对世上的“恶灵”。

奶奶的去世,让阿玲被迫独自面对成长、面对世界、面对险恶,并失去体验、选择生活和未来的自由。而《孤独之旅》中的少女,则主动离家去探索世界,要为自己找一个合适的未来。

在《孤独之旅》中,少女把她自己的行为定义为“旅行”而不是“离家出走”。少女和母亲两人相依为命,尽管有抱怨和争执,但两人是相爱,互相依赖的。所以对少女来说,离开母亲,是需要很大勇气的,但也是毅然决然的。少女设想着有一天她找到了她想要的,然后再和母亲一起生活。

那促使少女下定决心的原因是什么呢?在少女写给母亲的信中,她用一首自己写的诗来表达自己心中隐隐的恐惧。那是一首关于她和自己骸骨相遇的绝望的诗。骸骨代表着死亡,虚掷光阴,生命没有意义,是多么可怕的一件事。

如果留在母亲身边、留在当下的生存环境中,大概也会成为像母亲那样的一个人,而这是少女所不甘的。母亲一个人生下并抚养她,现在和一个男人维持着某种让少女觉得丑陋的男女关系,同时母亲擅长并喜欢的画画也放弃了,有种“麻木的赖活”的感觉。少女理解母亲的处境,但并不认同她的选择。

母亲的无奈和无聊,尽管有个人的原因,但多少也是受这世界的影响。她并不是“少数派”,她的个人生存状态代表着一种社会的不良状态。

少女离开母亲,带着一种憧憬,去流浪去旅行,去探索可能和未知,去寻找自由以及更好的生活,她要对抗这种浮于世的压抑和堕落。而寻找美好的过程,她将见识到的,更多的是丑恶污秽,她的美好期望将被打破,但也将由此获得自省与成长。不再妄想,也没有放弃,而是塌实地在现实中生活。

少女在旅途中写给母亲的信,在影片中以旁白形式呈现,是影片非常重要的组成。它叙述着少女的心理状态,解释了起因,描述着过程中的变化,并将在最后作结。它穿插在事件之中,并配合一些插叙片段,同时在形式上和意义上,都更加生动、丰富。

在“旅行”的过程中,少女将遭遇形形色色的人事。故事在安排这些人事时是很用心的,他们代表着不同的选择,有着不同的寓意,将破坏并重建少女的初心,显示这趟旅程的意义。

少女首先遭遇的是那些也“在路上”的朝圣者们。少女自己也被误认为是一名朝圣者,并得到了路人的善待,让她对朝圣者有了兴趣。但通过与一名朝圣者同行,少女了解了朝圣的意义,这显然不是她所要寻找的生活。

朝圣者一定程度上就是一名“出世者”。他们都有着个人的不幸或悲苦,不管是迫于无奈还是主动选择,他们都放弃了与外部世界的抗争而转向个体自我,寻求心灵的安慰和解脱。少女现在还充满活力,对未知世界也抱有希望,所以“出世”显然还不对她的胃口。

而前面提到的阿玲,因为妓院生活干扰了她的成长,所以需要洗涤心灵才能重新开始。而离家的少女,则是在被破坏前就逃离了,她将有更多的外部体验来促成内心的成熟。

少女接着遇到了一个流浪剧团。流浪剧团不同于过着刻板生活的普通人的“流浪”特质,以及志同道合者的集体生活,一下子就吸引了少女。少女还对剧团团长产生了好感,这是一个外表很有魅力的老男人,身上漂亮的刺激也透露着曾经的潇洒和精彩。

团长对少女没有兴趣。他现在对自己和生活已完全失去信心和期望,麻木地苟活着。当剧团成员欺侮少女时,他竟然充耳不闻转身离去。

剧团里有一位女生跟少女很亲近,她在少女身上看到曾经的自己,告诫她留在剧团就会变得像她一样。但对好奇萌动的少女来说,告诫是没有用,她必须亲自去体会。团员的骚扰和暴力,团长的冷漠,让少女灰心离开。临别之际,女生想要给少女一点安慰,但她能给出的安慰方式,竟然是(只剩)肉体的!

剧团的经历对少女来说是一个沉重的打击。这些看似潇洒的人,其实跟她的母亲一样,甚至还更糟。没有目标,没有理想,没有美好,生活只剩下吃饭、睡觉,屈从于原始的欲望苟活着,甚至不择手段。

经过这一遭,少女身心俱疲,生病昏倒在路边。跟出发时的轻快相比,此刻的旅程已变得非常沉重,但少女愿意背负这沉重,她还不想就此结束她的旅行,因为那将意味这她的失败,尽管非常痛苦,也有些不知何去何从。

少女被一个单身的卖鱼郎所救,并被留在他家中休养。接着,少女两次从卖鱼郎家离开要继续上路,但又都回去了。但两次状况和性质并不相同。

一开始,少女还想着继续她的旅行,对家、对这个陌生的男人还是很抗拒,于是趁卖鱼郎外出做买卖时离开了。但这时少女的病还没好,身体还不允许她独自上路,加上卖鱼郎的善意,她没走远就被发现,跟着卖鱼郎回去了。

在卖鱼郎这个淳朴、善良的男人简朴的家中,少女找回了内心的平静,也渐渐喜欢上这个男人。少女想帮他干活、服侍他,甚至主动投怀送抱(这大概少女通过旅行获得 的重要“成长”),但最后卖鱼郎却拒绝了她。

卖鱼郎的拒绝,对少女来说,是又一次的打击。她还是得不到她想要的,而这世界也似乎没人想要她、在乎她,彻底的孤独,痛苦又绝望。

少女又一次哭着上路,但没走多久就自己回去了。或许,这旅程的沉重已到了极限,她已感到无处可去;或许,卖鱼郎的家,还是有值得她留恋的东西。

卖鱼郎回到家后,为假装睡觉的少女扇扇,他并不介意少女的出走和回归。此刻,少女再也无法维持她的坚强和矜持了,她起身扑到他怀中痛哭。卖鱼郎是个真正的好人,跟少女之前遇到的人完全不一样;而更大的感触还是来自少女自身,旅行的沉重也让她迷失,一度忘了自己的初衷,滑向那她极力想逃离的深渊。

少女开始和卖鱼郎一起生活,一起踏实地工作,至于未来会怎样,她并不确定,但已不再害怕。少女已经找到了她想要的生活的本质,贪婪或逃离都会让人空虚,让生命失去意义,只有充实地生活才能感受真正地幸福。

少女在卖鱼郎家期间,还结识了一个住在附近的喜欢读小说的同龄少女。小说中的真实、美好,在现实中,在她的周遭,却并不存在,这让她非常困惑和痛苦。爱读书的少女最后自杀了。这是一个无法出走又不甘沉沦、有所觉醒但找不到出路的少女的不幸归宿。自杀少女的故事出现在旅程的结尾处,也是进一步肯定了旅程的意义。

“旅の重さ”,旅程的重量,既是过程中的艰辛、沉重,更是克服困难后满满的收获。

片尾响起吉田拓郎的名曲《今日までそして明日から》(《直到今日,也许明天》),非常切题,非常好听。

在影片中扮演主角少女的是高桥洋子,这也是19岁的高桥洋子第一次演戏,从影片的角色甄选中脱颖而出,在影片中表现相当惊艳。能够把一个少女角色表现得自然亲切不做作,该有戏的时候也能恰如其分,声音也有表情(前面说过旁白也是影片一个重点),真的是一个天生的好演员。

高桥洋子的下一部电影就是熊井启的名作《望乡》。提到《望乡》会先想到的就是田中绢代和栗原小卷,扮演年轻“阿崎婆”的高桥洋子名声略弱,另外角色的功能性也会影响演员,但看过电影的人,肯定会记得高桥洋子的精彩表演。

高桥洋子起点甚高,表现也很出色,但之后的星途却渐渐黯淡下去。虽然戏还是一部部演,或电影或角色却不再让人瞩目。后来者难知其原委,多少觉得有些可惜。

1980年和作曲家三井诚结婚后,高桥洋子开始小说写作,1981年发表首部小说集《雨が好き》,获得第7回中央公论新人赏,并收获了芥川奖的提名,销售有非常好。1983年高桥洋子集编导演一身,将自己的作品《雨が好き》改编成同名电影。80年代后期,高桥洋子逐渐淡出演艺圈。2016年复出出演了电影《八重子的低音》。

说回《孤独之旅》,影片中还有很多优秀演员担任配角,辅助主角少女。最大牌的是扮演流浪剧团团长的三国连太郎,以及扮演母亲的岸田今日子(代表着包括《秋刀鱼之味》、《砂之女》等)。扮演卖鱼郎的高桥悦史,早期和冈本喜八、山本萨夫等大导演合作,出演过《斩》、《日本最长的一天》、《人与战争》系列等。扮演剧团女演员的横山真理子,70年代出演了不少异色作品。

另外,扮演自杀少女的,是跟高桥洋子一样第一次演戏的秋吉久美子。在《孤独之旅》中,秋吉久美子戏份不多,之后她跟藤田敏八导演合作了多部日活青春电影而成名,之后一直很活跃,并以作风大胆著称(其实高桥洋子在“大胆”这项上也是一点不逊色)。

(欢迎关注个人影评公号“星期三噪音”noiwed)

@《孤独之旅》相关推荐